■肖文
一群“80后”老人,为传承、挖掘家乡灿烂的历史文化遗存,自发地聚拢在一起,花了三年时间,终于完成了67万字的《西施故里考辨资料汇编》一书,于日前出版。
一群耄耋文人,本该在家含饴弄孙、喝茶休闲、颐养天年,但了解到本乡的西施历史文化传承遭到了几乎薪火中断的局面,于是毅然担起了时代的重担。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原陈香梅文化和自然遗产研究中心主席於立岳先生认为,学术争鸣就是各种不同观点、思想、证据,通过各方辩驳、争论甚至冲突,达到去伪存真。学术有争论,是正常健康的文化生态体现。今天我们共同关注的西施归属地问题,文史学家郁达夫和鲁迅都有明确论述,他们对萧山、诸暨两地人文历史评述绝非信口开河,对此我们理应尊重,理应信服。为使西施文化有更深厚的矿脉发掘,其研究应与附近的固陵遗址互相补充。固陵是当年越国在夫椒之战中大败之后转危为安的根据地,是西施入吴的出发地,也是范蠡建功立业的发源地。让固陵与西施故里古迹群遥相呼应,与浦阳江(西小江)西施文化旅游线相联动,由此带动文化建设的整体推进。在他看来,西施的形象和内涵,要比希腊神话中的最美女神阿佛洛狄忒和海伦要丰满得多,真实得多。只有两个西施故里和谐发展,携手共进才能让西施精神走出萧山和诸暨,走出绍兴和杭州,走出浙江,走向全国,全球。
翁迪明先生在《序》中说,萧山自古人杰地灵,历史天空星辰闪烁,熠熠生辉,而西施就是其中耀眼的一颗明星。西施以一己柔弱之躯投入春秋霸业,常令后人称颂和叹息,她的形象已经伴随“沉鱼落雁”“卧薪尝胆”“三千越甲”等故事一起融入江南文化的骨髓之中,是中华文明的有机构成,也是萧山最引以为荣耀的精神财富。
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陈红、王炜常、杨钧等萧山文人,对西施文化再次发起全面、深刻的挖掘、整理和研究,实现了西施故里考辨的历史性突破,萧山的研究得到了学界普遍接受。
数十年来,萧山政府与民间力量互应互动,地方志编纂和文化遗产保护齐头并进,取得了《萧山县志》《萧山市志》、西施古迹群、“西施传说”“三月三西施庙会”等一系列成果,同时也形成和保持了开放包容、平等互鉴的良好学术风气,堪称萧山气度。
今有萧山越文化研究会以王璟荣先生为代表的民间研究者,接过前辈接力棒,继续推进和深化西施文化研究,收集整理而成《西施故里考辨资料汇编》,总结、呈现当代研究的历程和成果,殊为不易,令人钦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