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10日 星期四       旧版入口 |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当前版: 03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谁来保护“野外”的果树?

  ■首席评论员  俞海波

  这个国庆假期,乡村游成了大热门。秋天是成熟的季节,萧山的多个乡村,迎来了一波采摘游,无论是香甜可口的柿子,还是或脆甜或软糯的栗子,都成了广受游客们欢迎的“丰收之果”。

  不过一小部分游客的行为,也给这些村带来了烦恼。绝大多数乡村的特征,就是公共区域较小,物权非常清晰,田地和山地都是承包到户,包括地里出产的作物和果树,都是有明确的主人的。也就是说,田间地头的出产,是不能随便动的。这些年发展乡村旅游,村里对游客比较包容,成熟落地的板栗等果实,游客捡了也就捡了,但有的游客自己拿着工具,不打一声招呼就打树上的栗子,就地脱壳后带走,这就比较过分了。

  为了保护村民的利益,不少村里推出了“体验热线”,如果游客想体验采摘的乐趣,可以直接联系村民,由村民带着到自家的树上采摘。同时也加强管理,杜绝游客私自采摘的现象。

  其实,采摘是有风险的活动。以采摘栗子为例,栗树树干疏松,很难承载人的重量,只能采用长杆击打果实,使其掉落。而栗子果实周身都是长刺,具有一定危险性。游客如果私自采摘,不仅可能损伤树,而且容易受伤。“正规化”之后,则游客降低了风险,还能获得更好品质的栗子,村民得到了收入也保护了树,双方取得了共赢的最优效果。

  村里的果树有人心疼保护,但是“野外”的果树就没有了。笔者国庆假期在城郊的一处山野公园徒步,发现有一些游客拿着篮子、塑料筐爬山。一问才知道,原来这山野公园里种着一些栗树,他们是要去捡栗子。

  可是走着走着,走到栗子树附近,发现一部分游客不仅是在捡栗子,更是在打栗子。众所周知,果树要长得好,离不开精心照顾。可怜这山中的栗树,本来是用作景观树的,结出的栗子不过婴儿拳头大小,压根还没成熟,就被人摘下来了。更有甚者,为了采摘栗子,不惜折断树枝。其实这么点大的栗子出果率极其低下,味道也远远称不上好,相较采摘剥壳付出的劳动,性价比非常低。因为是“没人管”的果树,就遭到如此彻底的搜刮,甚至果树也受到严重伤害,来年还能不能结果,都是未知数。

  对于这种现象,我们当然有许多现成的理论可以解释。比如孟子说的“无恒产而无恒心”,游客之于公园只是匆匆过客,当然是只顾眼前利益,有得摘就拼命摘,不然就便宜了别人。又比如加雷特·哈定的“公地悲剧”,公共资源由于人们无节制地使用,最终“过载”,山野公园的栗树恐怕也经不起人们的持续掠夺。最关键的地方在于,这些理论都是基于人性而提出,也就是说,在同样的前提和条件下,出现这种现象几乎是必然的。

  要解决这类问题,关键在于管理和惩罚机制的到位。管理的到位,指的是能有效建立管理的氛围,让人感觉规则的存在和约束力,具体来说就是数字化植物档案、监控设施、人员巡查等。惩罚机制则依托管理机制存在,重点在于让违反规则者受到惩罚。郊野的果树受伤害或许只是小事,但以小见大,保护了果树其实是社会管理的有效体现,也是塑造市民游客规则意识的一个开始。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时政新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时评
   第04版:综合
   第05版:天下
   第06版:文化 漫谈
   第07版:公益
   第08版:文化 影像
谁来保护“野外”的果树?
政府食堂国庆对外开放 是一种“真香体验”
多一点选择 多一点幸福
“冷暴力”驾驶 踩“红线”不?
违规投喂野生动物 那不是“爱”
杭州 二次元浓度真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