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22日 星期二       旧版入口 |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当前版: 08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在与世界的独白中凝视伤痛

——韩江《素食者》等作品赏析

  文/汪志

  韩江1970年出生于光州的一个文学世家,她的父亲韩胜源是韩国著名作家,兄弟与丈夫也都从事文学创作。正是这得天独厚的家庭文学氛围,1993年,韩江在《文学与社会》季刊发表诗作,次年以小说《红锚》荣获《首尔新闻报》的年度春季文学奖,开始进入文坛。1999年,她凭借短篇小说《童佛》拿到韩国小说文学奖。此后她出版了《植物妻子》《玄鹿》《素食者》《少年来了》《白》《不做告别》等。

  《素食者》是韩江文学创作生涯第一个十年的代表作,小说围绕着女主人公与丈夫、姐夫及姐姐三人视角展开,讲述女主人公为拒绝来自世间的压迫,开始放弃肉食后的改变。小说的人物并不多,故事也不复杂,却是一部需要勇气才能一口气读完的佳作。

  《素食者》以三个人的视角展现了女主人公英惠不同的人生阶段,又因为各自的立场不同,表达了完全不一样的情感。但这位被描述的女性却始终没有发出自己真正的声音,成为一位“失语者”。在第一个故事中,英惠的丈夫直言不讳地讲出英惠“发疯”的过程,她想要成为植物一样的存在,从不吃肉开始,渐渐走向自毁,整个过程里他全然像是“受害者”,认为自己“高性价比”的婚姻生活被妻子的疯狂毁灭了,却几乎看不出任何的爱意。第二个故事中,陷入中年危机的艺术家姐夫被英惠的怪异吸引了,他以创作的名义将欲望投射在英惠身上,整个过程中,英惠哪怕被姐姐误解,也没有讲出一句解释的话。最终,在被丈夫离弃后,小说在姐姐仁惠的叙述中结束,而英惠则奄奄一息地躺在疗养院里,依旧一言不发……

  “我写作,是因为我无法用其他方式表达。”韩江曾在一次采访中如是说。对她而言,写作并非为了取悦读者,更不是为了追逐名利,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表达,一种对生命和世界的真诚回应。细读韩江的文字,如同她的名字一样,清澈、纯粹,却又蕴藏着巨大的能量。她擅长用简洁的语言,勾勒出复杂的人物内心世界,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出平凡生活中的点滴感动。她的作品,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却总能以其独特的韵律和节奏,深深地吸引着读者,引发人们的共鸣和思考。

  在韩江的《素食者》中我们看到了“素食主义”影子,但这并非指她作品中的主人公都是素食者,而是指她对文字的一种极致追求,一种对简单、纯粹、真实的渴望。她拒绝使用任何矫揉造作的语言,拒绝任何哗众取宠的技巧,她只想用最真实的文字,去触碰生命的本质,去探寻人性的奥秘。

  她的另一部小说《白》是在白纸上写下的。《白》是韩江继《素食者》后又一重要作品。这部无法定义的、极美的、散文诗般的“小说”,是一份白色的悼词,悼念生命中不可挽回之物,也为所有应该铭记的死亡与灵魂点亮蜡烛。故事的主人公“我”曾有一位早早夭折的姐姐,“我”对她的记忆就是一个“半月糕般白色的孩子”。这部作品以对姐姐的追思为始,描写了63种与“白”相关的日常事务,表达了那些我们对人生中最珍贵的、最洁净的、最单纯的事物的死去的哀悼。

  很多读者或许并不知道,诗歌写作也贯穿了韩江的创作生涯。1993年,她凭借诗歌初入文坛,并在此后二十年间持续写诗。中译本诗集《把晚餐放进抽屉》收录了她出道以来创作的60首诗作,这也是韩江的唯一一本诗集。她的诗歌大多情绪强烈,有许多令人忧伤的意象:透明的夜晚、漆黑的树木、燃烧的轮椅……比如,如果有喜欢的人朝自己走来,那么“我满心都会是水蓝色”。诗集里无不表达着韩江在日常生活中审视细微情绪的倾向。

  这段时间,韩国最大的连锁书店实时畅销排行榜的第一名为《素食者》、第二名《少年来了》、第三名《不做告别》、第四名《白》、第五名《希腊语时间》、第六名《把晚餐放进抽屉里》……一直到第十二名为止,都是韩江的作品,像《素食者》《少年来了》等都转为预约购买。

  韩江说:“从小到大,我深受多位作家的影响,他们给予了我创作的灵感。”正如她在《素食者》中所写的那样:“我想要变得透明,想要消失在空气中,想要摆脱这具沉重的肉身,想要回归到最原始、最纯净的状态。”韩江的文字,就是她通往这种“纯净状态”的桥梁,是她与世界对话的独特方式。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韩江《素食者》等作品赏析
~~~
~~~——读韩江诗集《把晚餐放进抽屉》
   第01版:时政新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时评
   第04版:综合
   第05版:天下
   第06版:新媒+
   第07版:公益
   第08版:文化 悦读
在与世界的独白中凝视伤痛
坚守内心的宁静
日常的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