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文字整理 记者 周婷 通讯员 朱红锋 沈恬 丁琦 沈良 图片由瓜沥镇提供
为深入践行“四下基层”好作风,持续深化“大走访大调研大服务大解题”,瓜沥镇通过开展“民情连心访万户”行动,让全镇党员干部走进辖区内千家万户,就辖区居住环境、社会治安、基本医疗、文体生活、社会帮扶、基础教育等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广泛征求意见建议,做到知民情、解民忧、办实事。
从炎炎夏日到寒意渐浓,一大批党员干部活跃在走访一线。此次活动,不仅是一次深入基层、服务群众的具体实践,更是一次对基层干部群众工作能力的专项提升活动,让大家在走访中全面检验和提升自身的工作能力和服务水平,切实打造一支讲政治、敢担当、高标准、重效率的基层干部队伍。
“友”个村子,宜居宜业“谊”幸福
“阿华饭店门口的垃圾上次提到希望能及时处置,这几天情况立马就改善了,挺好!”“交通宣教真的很重要啊,前段时间幸亏听了村里小李的碎碎念,不然昨天在东灵北路转弯处就闯祸了”“航谊路现在摆放了禁停标志,虽然只是小小的改变,这个效果还是很明显的”……在友谊村开展第三次“围聊夜话”现场,联村干部朱红锋拿着一个小本子,面对着几张熟悉的面孔,和群众围坐在一起,听群众“说”事,以最寻常、最有效的渠道和方式,读懂“民心所向”的平凡幸福。
家住友谊村11组的孔国华是朱红锋走访的最年长的党员代表。今年已经80岁的孔国华精神抖擞,满面红光。谈及“保养秘诀”,他笑呵呵地说出三个字:“满足呗。”他说,在友谊生活了大半辈子,作为瓜沥的退休老干部也亲眼见证了瓜沥以及友谊村的发展变迁,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在不断提升,是一代又一代的友谊村干部接续奋斗才获得了现在比“金杯银杯”更为珍贵的“口碑”。如今,他们所居住的拆迁安置小区规划有序,道路宽广,更有老年活动室与健身小公园点缀其间。夜幕降临时,路灯熠熠生辉,邻里间的交流也日渐频繁,这样俨然融入城镇化的生活,便是年过古稀最“富足”的写照。一句“我有着80岁的年龄、70岁的食量、60岁的心态,还有活到100岁的梦想”,真实且知足的表达让朱红锋瞬间感觉到这位长辈的可爱,又深感发展红利带来的百姓生活的美满。
党员杨阿姨是朱红锋在第一次“围聊夜话”中聊出的“忘年之交”。她是个极其热爱生活的人,家里种满了各种各样的花草。当朱红锋再一次来到她家走访时,被杨阿姨热情地拉着手,分享着她的喜悦:“小朱啊,我一直都喜欢花,但以前忙着赚钱养家,没这个闲情逸致。现在退休了,村里每年还给我们分红,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了,我就想提高一下生活质量。你看我这小院打扮得还不错吧!”的确,温馨美丽的小院内摆放着小方桌和藤条椅,墙上挂着的喇叭花盛开得正艳。杨阿姨经常会与小孙女一起给花草浇水,享受着承欢膝下的美好生活。
以群众的视角做服务,群众就会给予你无限的“情感共鸣”。在友谊,在“围聊夜话”中,朱红锋听到了百姓最真实的心声,看到了友谊村历届村委班子一任接着一任干,用自己的辛勤指数换取村庄发展、换取群众幸福指数的故事,也更加明白了什么是基层党员干部的“关键大事”。
接下来,友谊村将继续发挥“围聊夜话”交流沟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提升村民的参与感;不断开辟“民情走访”过程中宣讲政策、倾听民意、解决民忧的有效形式和路径,增强村民的获得感;深入“走近去、走进去”的服务群众的理念和初心,不断提升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为宜居宜业“谊”幸福的美好家园倾力而为。
沙地田头里,民情一线牵
从炎炎夏日时,到习习秋风起,联村干部沈恬借着“民情双访”的契机把自己的工作区域从办公室的“电脑桌”扩展到了老百姓的“屋檐下”,时常进村里“看看”、去网格“走走”和村民“唠唠”。沙田头的村庄图景在沈恬脑海里逐渐清晰。
第一阶段:“身”入基层。
沙田头村拥有2个网格、20个村民小组、730户村民。通过“日访+夜访”“随访+专访”等多种形式,沈恬在联村组长和村干部的带领下敲开了一户户村民的家门。家里基本情况怎样?生活上有没有需要帮助的事情?对村里的工作有没有意见建议……她将村民的想法细细记录在笔下,并通过镇村两级力量尽最大努力协调解决。
第二阶段:“心”入基层。
一次次谈天,一声声招呼,“他们”变成了“我们”。而我们村的“民生小事”更成了沈恬的“心头大事”,毕竟点滴小事里有百姓心声,柴米油盐间有万家忧乐。带着有解思维、闭环意识,沙田头团队努力让村民反映的事情能够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新开河边的路灯杆开始了施工,繁盛路转角装上了警示柱,村民屋前屋后的积水问题得到了解决,沙田头村每天都在发生着细微而美好的改变。
第三阶段:“情”入基层。
“谁不爱家乡呢”沈爷爷一句朴素又真切的感慨令沈恬动容,他用“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20字标准给目前的沙田头打了85分,并身体力行投身于“让沙田头越来越好”的实践中。老村委主任殷爷爷“离岗不离党、退休不褪色”,数十年如一日关心关注着沙田头的发展,他殷切嘱托:“村里发展的步子要继续往前迈”。老一辈的浓浓乡情、稳稳担当不断激励着年轻人心怀乡情、扎根乡土,在基层沃野中书写青春故事。
“民情双访”是人与人走进、心与心贴近、情与情浓厚的双向奔赴,也是解决群众诉求、破解民生堵点、提升工作水平的关键手段。接下来,沙田头村将锚定“现代化建设标兵村”的定位,让一件件村民的糟心事、烦心事得到解决,将一桩桩接地气、合民意的工作做到村民群众心里。
八里桥边,心与路相连
从夏到秋的这三四个月,走在农村中满眼都是从盛放到将收的喜悦,粮食如此,“民情双访”的成果亦然。对联村干部丁琦而言,虽然联八里桥村已经有三年半的时间,但从没有任何一段时间能像这几个月一样,让她如此深入的走进、了解、直至融入。
设身处地,扎根基层。
刚接到“民情双访”的通知时,丁琦是带着点儿迷茫的。该如何开展这项工作?如何能跟群众开展有效交谈?又如何能真正将群众的心声摆上台面、落到实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考虑了多种方式之后,丁琦意识到,“沉下去”才会得到答案。于是她和组长兵分两路,与村干部一起分别走访第一第二网格。有时是在周二例会结束后的空档,有时也会在落日余晖的傍晚,有时是在本该休息的周末……抓住一切时间和机会让“民情双访”变得更有趣也更有话题。丁琦突然发现,“民情双访”,好像也没有那么难。于是乎,在一次次的走访中,八里桥2.16平方公里的面积,17个村民小组,602户农户,2311个户籍人口,98名在册党员,这些数字在她的脑海中慢慢变得鲜活起来,也更充满了意义。
心系民生,倾听呼声。
“我们老年食堂搞得很好嘞,有时候我也羡慕,也想体验哈哈”“我觉得我们村的那个‘沥家园’,最近我用的也少了,除了积分兑换其他功能比较欠缺”“我们村之前立的标牌有些都磕碰破了,还有垃圾处理也能再搞搞哦”。在走访中,丁琦用心倾听民声。八里桥村的“八里香孝膳坊”老年食堂为老年人提供了用餐便利,虽有温度但缺乏广度;美丽乡村创建中的基础设施因为各种因素而损坏……村民的每一条意见建议,她都认真记录下来,在周二例会上与村委一起讨论,争取早日解决问题。通过“民情双访”,丁琦深刻感受到了群众需求的重要性,问民所需,急民所急,让村民对生活质量期待的心声生根发芽。只有真正走进群众、倾听群众心声,才能找准方向,把事情落到实处。
情怀相融,传递温暖。
“民情双访”不仅仅是走访,更是心灵的交融。群众的需求在哪里,干部的脚印在哪里。工作做在群众里,生活甜在心头里。这些年来,八里桥村正是秉持着共富共美的发展理念,成为了美丽乡村提升村,承接了全镇首个村级“沥家园”试点,创办了全镇第一家村级老年食堂。同时作为“大梅林”共富联合体的成员,探索高效生态农业,不断赋能村庄发展。“书记厉害,班子团结,没什么不满意的,非常好!”丁琦意识到:群众的称赞并不是敷衍拍马,是干部与群众真情相融后方能得到的真心话。
这些年来,八里桥村走过的每一步都值得点赞。接下来,八里桥村也将继续着眼长远、脚踏实地、倾听民情民意,以人民群众所需为共富发展支点、数字治理重点、便民服务热点等基层治理抓手,真正提升整村发展水平,继续谱写东沙大地美好画卷。
融港新村,倾听“新”声
融港新村,机场门户。新港村是联村干部沈良入职后所联的第一个村。在这段“民情双访”的时光里,沈良倾听着来自新港村民的点滴心声,走出了真情,访出了民意,也收获了成长。
在群众“日常琐碎”中听“细语”。
走进百姓家中,用脚步丈量民情,了解群众的生活琐碎,倾听群众的细语心声。与村民们坐在一起,那份朴素和亲切扑面而来,让沈良心生暖意,没有了初次见面的拘束。村民们毫无吝啬地分享着日常的点点滴滴,对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和酸甜苦辣都津津乐道,有张大姨每日系上围裙为家庭操持的忙忙碌碌,有翁大叔种菜翻地出了一膀子热汗的酣畅淋漓,有沈大伯下班后依旧对集体事业的心存记挂……柴米油盐间流露的是质朴的人间烟火,是新港居民如今有劲头、有奔头的好日子,而这种双向互动,也让沈良对村民的期盼和需求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在群众“理解满意”中听“赞誉”。
新港地理位置特殊,辖区面积大、范围广,园区广布、企业众多、人员密集,这也注定了新港日常工作的特殊性、复杂性。几十年的妇女组长沈大姨亲切说道:“现在农户住得散了,坎港名苑、之华小区、机场周边,村干部要管的地方也就多了。一边忙着村庄建设,一边还有拆迁征地工作,着实不容易。”沈良听着村民们理解支持村干部的工作而感到欣喜,也为村民们口口相传称赞的诸多民生实事而感到兴奋,如新港地铁站周边新增了百余个停车位、坎港名苑天然气管网改建和老年活动室的相继施工,村干部在群众的赞誉中努力实干,用汗水满足群众向往美好生活的需求。
在群众“创新创造”中听“妙想”。
“临空出地、高铁修建、地铁铺设,这些年村里征迁了好些个农户和地块,原本周边不连片的土地啊,我看能派上用场咯……”走访中,众多党员、村民代表都对新港未来的村庄建设有着独到的“金点子”“土方法”,对集体经济发展也充满了美好的期盼和愿景。长龙航空基地、西部商务区、临空经济产业园等诸多项目区块的相继坐落,新港村正为融入临空发展而加速奔进。而目前村三委班子也正在积极问策于民,对接政策资源,有机融合工作实际与百姓奇思妙想,加速推进地块流转,盘活零散土地,为集体经济发展再添“一池活水”。
用心用情走访,真心真情办事。接下来,新港村将深入践行“一线工作法”,广泛开展“进家门、察民情、办实事”工作,推动脚步走进基层、感情贴近群众、工作符合实际,真真切切让“民情双访”出实效、见真章、立长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