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观祥
我前两篇章写到“剥络麻”和“汰麻筋”,其实关于络麻的农事,还有“溯麻筋”的工艺,根据记忆,再作赘述。
种植络麻,收取麻筋,最传统、最常见的方法,就是剥去麻皮后,通过沤烂、汰洗来实现。随着络麻种植面积的增加,种植技术的逐渐成熟,亩产量的成倍增长,各生产队仅有的几条大小湾,可供沤烂络麻的地方严重缺乏,公共区域队与队相互争夺,沤烂矛盾时有发生。一时间,如何让各生产队沤烂络麻,成为当务之急。
事在人为。聪明的沙地人,在借鉴络麻培育过程中,所理出的小麻、中麻,采用“带秆浸洗”的方法,用溯麻法来提取麻筋,借用到大络麻的浸洗,来缓解沤烂络麻难的现状。带秆浸洗,就是选取一块地势相对低洼,能引得进渠道水,又能足够容得下生产队络麻浸洗,通常选在新拔起络麻的地块,四周筑起一道一米多高的堤坝。在堤坝内,先将拔到的络麻,一捆一捆均匀地捆扎好,一排横一排竖,叠成方形的堆,俗称“麻窖”,堆叠成后,用铁耙挖掘,把厚重的烂泥,压在带秆的络麻上,再放满水沤烂。水放到烂泥没顶为止,在沤烂过程中,一旦水出现渗漏或蒸发现象,及时进行补足,确保络麻沤烂质量。络麻自然沤烂十来天后,麻秆周身多余的物质都被分解,麻筋与麻秆就很容易分离开来。沤烂过程中,麻窖里会散发出一种酸腐的气味,很是难闻。
自从发明了带秆浸洗法,一般生产队都会把络麻养得老一点,以收获更多的麻筋。但这样一来,沤烂时间也会相应延长。因天气和养老因素的叠加,一般要沤烂二十多天才能沤熟。沤熟后,便进入“溯麻筋”阶段。
溯麻筋时,先将麻窖上压着的烂泥,用双手慢慢挖去,再将沤熟的络麻轻轻地捞个两三捆,把根部搁置在堤坝边。从中取一小捆,离根部以上一尺多处拗断,在麻水里反复推拉,这种手法,沙地人管叫“溯”,不一时,麻皮与麻秆就分离了。这时溯麻者,把麻筋弯个结,连着根部一尺多的麻秆,用力扔到岸上,交由老人和孩子们,一根根地用手掰开。溯出来的麻秆又白、又脆、又软,斜放在堤坝上,借助太阳和西北风的共同作用,很快就干燥了,打包挑到家里,堆成一个篷,可以用来烧饭做菜。
络麻带秆浸洗,省去了夹麻的搭档配合,减少了剥麻时皮开肉绽的痛苦。就土地而言,经过沤烂期,原来残留在土壤中的麻根,得到了充分腐烂,在沤烂络麻中的麻叶,成了下轮作物的基肥,可谓好处不少。但在缺粮少柴的年代,麻秆和麻叶是社员的宝贵资源,带秆浸洗的络麻,既不能做篱笆,又不能编芦簟,做柴火也不经烧。而麻叶,经晒干粉碎,本来可以作为饲料,用来喂猪喂羊,麻叶一起随络麻腐烂掉,社员们觉得实在可惜了。因此大多生产队在时间、人力、沤烂场地允许的情况下,宁愿多吃点苦,多累一点,还是采用传统的剥麻沤烂工艺,提取麻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