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靳林杰
最近,来自浙大二院监控视频中记录下的一幕,在冬日里温暖了不少人的心,不少媒体也因此转发报道,于是颇有温度的新闻“小伙痊愈将拐杖送给医院有需要的人”出炉,让当事人萧山小伙赵东伟火遍全网。
在视频中,赵东伟拿着一副拐杖和一张纸走到电梯口,放下拐杖并留下了那张纸,纸上写着一句很暖心的话“我已初愈,已不用它。赠送给有需要的人,祝早日康复”。
纸条上没有留名,若不是监控记录下这一幕,或许很难在人来人往的医院里,找到这副拐杖的来源,赵东伟的举动就像“做好事不留名”,甚至不在乎是否能够听到一句“谢谢”,只是希望能够帮到有需要的人。
在这则视频新闻之下,评论留言大多是暖人的,不少人称赞其“善良是刻在骨子里的”,也有人觉得“能够让拐杖物尽其用,传递的爱是不可估量的”。
赵东伟所做的,首先是温暖了那位“被传递者”。事实上,一副拐杖看似不过几百块,但却是一些骨科患者在术后恢复期不可或缺的用具,并且现实生活中,一些患者为了省钱而找替代品,没有用上拐杖,其实会让恢复变得更漫长。
那位用上赵东伟留下的拐杖的人,一定能够感受到一股强大的感染力,像是收到了“早日康复”的美好祝愿,显然这将成为一副有故事的拐杖,可以一直被传递。
其次,赵东伟会让每一位看到视频或是报道的人,感到温暖。“勿以善小而不为”,这是中国人刻在骨子里的观念,大多数人都相信,要多做一些好事,正所谓“赠人玫瑰手留余香”也是一样的道理。赵东伟的爆红有一定的偶然性,那就是医院通过监控找到了他,以及相关媒体也做了跟踪报道,但赵东伟的爆红其实也有一定的必然性,他的所作所为完全符合当下不少人对于这个社会需要更温暖一些的期待。
不过,最重要的是赵东伟像是起到了一种可借鉴的“示范作用”。
很多人在骨伤康复后,都在家里拥有闲置的护具,有的人甚至“一扔了之”,但这些护具其实功能往往健全,闲置甚至扔弃,其实是一种资源的浪费。而反观一些骨伤患者,或许是家中经济状况受限,又或许是思想观念使然,不愿承担购买护具的费用,因此用不上合规好用的护具。赵东伟这次的传递拐杖,像是给这张看似毫无交集的关系网,添上特别的一笔,让一座有爱的桥梁能够搭建起来。
当然,赵东伟的举动能够让全网都来关注,也传递着一个积极信号,愿意关注好人好事的人还是有很多,在当下这个社会,想做好事的人也有很多。
赵东伟或许不是第一个留下拐杖的好人,但至少可以成为一个给予其他人“示范”的好人。我们要相信,愿意做这样好事的人会越来越多,这个社会也会让每一位好人“留痕”,让每一件感人的小事不被遗忘。冬天嘛,的确需要多一些暖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