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林青颖
奶茶店,不再只做饮品生意。继卷价格、卷原料之后,新茶饮赛道上又卷起了联名、周边设计。
近日,有媒体报道,诸多新茶饮品牌新推出的各式周边产品销量火爆,如喜茶的“温暖过冬”系列的宠物围巾、毛绒杯包等杭州全门店售罄;霸王茶姬与《遇见梵高》联名的周边掀起抢购热潮,多款产品上架当天就卖光……
这情形,与明星演唱会抢票的火热不相上下,受众还都挺统一,绝大部分都是年轻人。且为了能拿到自己心仪的限量商品,这届年轻人又整出了“代喝”生意,或是通过二手平台进行求购,哪怕商品价格甚至高于原价。
让人不解的是,演唱会还能说是有明星光环的加持,奶茶不过是杯饮品,怎么也能在周边圈里“杀出重围”,让年轻人纷纷为其“上头”?
这种迹象其实也有据可循。从“秋天的第一杯奶茶”成为网络热词开始,奶茶在当代社会中的意义已然超脱了饮品范畴,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的象征——就像过去小雪吃糍粑一样,如今的“奶茶”亦是种符合时代的文化符号。而周边商品的出现,实则是这个文化符号的衍生品。
如今,奶茶所带来的满足感不再停留在味觉上,从杯子到贴纸到冰箱贴,各个品牌动作层出不穷,甜啦啦与小黄人大眼萌联名、CoCo都可与动漫《火影忍者》及同名手游联动、古茗奶茶与手游《恋与深空》联名等等,一方面,是借跨界联名“绑定”粉丝群体,利用“粉丝经济”推动茶饮消费,并延长消费者与品牌的接触时间,进而扩大品牌影响力。另一方面,通过外观、IP联名、品类等多种形式,品牌在延伸至视觉、触觉等多方面的同时,也弥补了奶茶等饮品本身消耗性、短暂性等“短板”,为消费者提供了更长久的情感寄托与身份认同感。
显然,围绕“物质”的消费模式已然成为过去,在对情感需求关注度不断上升的今天,年轻人,需要的不只是消费,而是更深层次的心理支持。在这场理性与感性的对话里,明面上是新茶饮市场的迭代升级,暗里实为年轻人对情绪价值和自我表达的重视。
奶茶周边如“社交货币”,轻而易举就能与周边人打开话匣。而在平台里发出的奶茶周边相关帖子,更像是彰显年轻人自我个性以及寻求相同文化追求的途径,他们在周边产品里享受沉浸式的体验感与快乐,在评论里找到归属感与认同感,让“拥有”不再只是单纯的“拥有”,这也是为什么即使有人认为买奶茶周边是种冲动消费,多数年轻人却依旧乐此不疲为其买单。
诚然,若是再去探究背后的背后,或许又将涉及饥饿营销、流量算法等问题,但又何必太过认真,买卖本就是场“你情我愿”的过程,非要把事摊得太过明白也没必要。代代人都会有些自我追求,此刻,只要喜欢,那就是性价比满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