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19日 星期四       旧版入口 |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当前版: 03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刑侦剧大热的密码
就一个真字

  ■社会评论员  蒋小祺

  最近,“《我是刑警》收视率11天TOP1”“《我是刑警》敢拍”等话题冲上热搜。

  翻看一下几个大视频播放平台,就会发现刑侦题材电视剧开始扎堆,近期特别受追捧的是《我是刑警》《黑白森林》《白夜破晓》《猎罪图鉴2》等。可能是刑侦题材一时热了起来,优酷还把日本动画片柯南更新到了1201话,大大满足了观众的刑侦瘾。

  那么,为什么刑侦剧的相关话题会有机会冲上热搜?

  首先是这几年的刑侦剧回归到一个“真实还原”的赛道上来。

  从之前热播的《尘封十三载》《漫长的季节》《三大队》,到《我是刑警》,每一部都有年代感和厚重的纪实感。《我是刑警》被观众评价为“集《中国刑侦一号案》和《重案六组》之精华于一身”。之所以好看,是因为所有“重案”都有原型,皆改编于上世纪90年代以来发生的大案,如“鹤岗1·28大案”、悍匪周克华案等。剧情推进中,靠的是一些老戏骨的真诚表演,以及真实案件发展脉络的直击人心。

  这种类真实还原案件的刑侦剧,是把观众当作一个有缜密逻辑思维能力的人来看待,而不是一群爱好浮夸剧的浅显之人。这几年,电视剧制作行业井喷,在各大视频播放平台露脸的电视剧良莠不齐,穿越剧、古偶剧、仙侠剧、短剧满天飞。比如穿越剧,既有古代穿古代去复仇的,也有现代穿越到古代去改写命运的,剧情不仅有雷同,还有点雷人,即便有明星出演,也只有粉丝在叫好,很难获得较高热度。

  当此类脱离真实的、纯靠瞎编的电视剧充斥荧屏时,根据“多则生厌”的规律,观众自然会对没有滤镜、没有明星,单靠硬核剧情和踏实演技的好剧另眼相看。这也给未来的电视剧创作赛道作了一个提醒,真实且真诚,才是好剧的基本素养。

  刑侦剧这种题材,有新鲜烧脑且悬疑的剧情还是很重要的。记得上世纪90年代,曾有一波港产刑侦剧,比如《陀枪师姐》《刑事侦缉档案》《法证先锋》等,刑侦穿插爱情的剧情就吸引了很多观众。

  如今,日益进化的国产刑侦剧已经完全摒弃了爱情的穿插,完全靠案件的推演取胜。比如正在热播的《猎罪图鉴2》,唯一有名的明星就是檀健次,其犯罪故事并非单纯的犯罪细节,而是穿插了很多黑暗心理和人性弱点细节,而画像师对案情的推演也是有别于其他刑侦剧的亮点。还有时隔7年终于等来结局的《白夜破晓》,延续了前作重推理、强情节的优势,以一种质朴而真挚的方式,讲述了一段属于那个年代的刑侦故事。这些都说明,正剧只要敢于打破常规,用新颖视角解读案件,依然可以成为爆款。

  爆火的刑侦剧也是社会正能量传播的最佳载体之一。

  曾有网友写出她的追剧感受:“几度风雨,几度春秋,被岁月雕刻的不仅是年年岁岁,还是每一名刑警刻在骨子里的坚韧与执着,流淌在血液里的初心和情怀。”是的,人类对正义与真相的追求,刑警对职业的情怀与担当,是刑侦剧永远大热的根本。刑侦剧的主角是刑警,而好的刑侦剧就是最大限度地还原了真实的探案过程,不是神化刑警,而是将他们塑造成血肉丰满、有责任感,也有人性弱点的平凡英雄。观众也可以在追剧的同时,了解探案逻辑、最新的刑侦手段等,更重要的是坚定正义一定能战胜邪恶的信念,珍惜当下的和平生活。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时政新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时评
   第04版:综合
   第05版:天下
   第06版:文化 漫谈
   第07版:公益
   第08版:影像
每一个好人都“留痕” 社会才能更温暖
年轻人“上头”奶茶周边 是场“自我输出”
居民议事会就该想方设法贴近群众生活
儿童不应成为 牟利工具
刑侦剧大热的密码 就一个真字
共享充电宝计费方式有改进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