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不少金融机构都悄然推出红利+理财产品,记者发现,其中部分产品年化收益率在4%以上。然而,当红利主题成为2024年内最为热门的赛道之一时,也有部分红利基金产品遭遇“滑铁卢”,清盘与延募的现象偶有发生。
业内人士表示,2024年末机构资金在当年内投资止盈后,伴随“开门红”等时点的到来,有一波配置需求。叠加债券收益率持续下行,红利策略相对配置价值有望进一步提升。不过,红利产品数量的激增也可能会使得一些本身竞争力不足的基金面临清盘的风险。
记者打开招商银行手机银行App,发现一款该类型的产品标注年化收益率达4.28%,于2023年5月发行,每19个月可以赎回。风险等级是R3级,属于中风险。据悉,该红利+理财产品采取“固收+高股息策略”,既投债券,又投股票。债券部分,主要配置银行二级资本债或永续债和高等级信用债,追求稳健收益回报;权益部分,精选高股息股票,仓位控制在20%左右。也就是说,既有机会“低买高卖”获得资本利得,又有机会“吃红利”,获得股息收入。
业内人士表示,红利+理财产品往往从理财投资者偏稳健的投资偏好出发,以固收资产筑底、权益部分以低波红利为主打策略、辅以多元权益丰富收益来源。但投资者也应优先考虑产品的投资性质、投资周期、风险等级等,选择与自身风险承受能力相匹配的理财产品。
值得关注的是,目前全市场名称中带有“红利”字样的基金有185只,其中80只均为年内成立,换言之全市场40%以上的红利基金均为2024年内成立,可见发行拥堵。不少基金市场人士坦言,红利类基金密集发行使得该赛道竞争异常激烈,因此有延募、清盘等现象出现。
从市场上的185只红利主题基金业绩来看,截至发稿,共有155只相关基金获得正收益,占比超过80%,仅有30只产品收益告负。据《每日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