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靳林杰
最近,萧山和电影的火花擦得有点猛。
先是首部聚焦萧山围垦题材、首次呈现钱塘江大潮的电影《潮》宣布定档3月11日,在全国艺联专线与观众见面。再是以萧山本土巾帼英雄沈佩兰为原型的大型人物传记类短片《黑瓦白虹》开机在即,进入演员招募环节。
粗粗一看,不论是前者聚焦围垦,还是后者聚焦历史人物,均有相当分量。譬如前者,用镜头还原萧山围垦岁月的故事,讲述生长在钱塘江畔饱受潮灾的沙地人,如何在物质极度匮乏的条件下以血肉之躯合力围江造地的壮举。后者则是沈佩兰在抗战时期毁家纾难的故事,一直是后来人不断传颂的英雄事迹。
所以,正是因为萧山这片土地有故事,才能成为电影的题材来源。
在电影市场上,不乏各种各样类型的电影,有的电影被人们誉为“神作”,也有的电影被戏称“烂片”,纵观所有的好电影,其实背后都有一个精彩的故事,而萧山的故事恰好具备这一特质,所以能拍、值得拍。
像是电影《潮》,讲的是围垦的故事,全片多数用的是萧山方言,还穿插了民谣号子,为的就是更好地还原历史,让更多后来人能够感受到这段乡土历史的震撼。如此有分量的故事情节,呈现给观众的真实感和震撼力,是靠投机取巧造势炒作换不来的。
不走流量的好故事,的确更能打动人。当下很多时候,我们都在寻溯历史,是因为有些过去的故事,值得被记录。而通过电影的还原,让过去的故事再现,从某种程度上来看,对于萧山而言,应该借着拍摄电影的契机,更好地对外对后人,讲好萧山故事。电影就像是一扇窗,借着这扇窗,有更多人会想要了解萧山、来到这里。
如此想来,把乡土历史拍成电影,是值得欢呼雀跃的好事。
但狂欢之后,还是需要去冷静思考。比如本土电影的出品,会是小范围内的狂欢而已吗?又比如像是即将和观众见面的《潮》,会是只有萧山人在意,而无法真正走得更远吗?那段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誉为“人类造地史上的奇迹”的故事,是否只有萧山人关注呢?
如此一想,欢呼好像过早。萧山的确有很多值得被拍成电影的故事,但如何让这些故事借着电影走得更远,需要更多策划和宣传。比如电影《潮》,以目前业内评价和获奖情况来看,的确在电影界被认为是一部好电影,但业内和观众总归是两个圈,拿下第一个圈后,还应该思考如何在第二个圈里,也迸发出蓬勃之力。
所以,或许萧山本地的观众应该率先行动。毕竟连院线电影都需要口口相传的口碑去支撑,这样的更本土一点的小众题材,更需要有人去大声推广。要相信讲述萧山故事的电影,一定是精彩的电影,但想要让萧山故事随着电影定档乘风破浪,被更多人所熟知,的确需要更多人的关注“呐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