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3月18日 星期二       旧版入口 |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当前版: 0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手种菜 一手修复

寺坞岭生态修复者们的“春日节奏”

  金凤蝶幼虫正在吃队员们的香料植物

  ■记者 王美琳 通讯员 方李琴

  春日清晨,寺坞岭的山顶云雾缭绕,还裹着寒意。生态修复团队的成员方李琴,穿着冲锋衣,带上狗和兔子,挎起竹篓走向山顶菜园。那里有水灵灵的荠菜、水芹、芽儿芹,既是科普素材,也是团队的春日食材。

  这是“江河荟·浙江翠”生态修复团队扎根寺坞岭的第4个春天。这支由驻地科学家和自然工作者组成的青年队伍,用锄头、相机和科学数据,做着竹林生态修复工作;同时,这帮活泼的“山民”还在山顶捣鼓起了生态农业,种起了菜,甚至还种得不错。

  “山民”们有两个菜园。稍小一点的是小鹅菜园,前身是一块堆满碎石的荒地,现在基本上是“生态试验田”。“小鹅菜园的植物以多年生为主,有薄荷、罗勒、迷迭香等,用来做生态科普。”驻地科学家陈炎栋博士介绍。

  还有个两亩左右的大菜园,种着一些红薯、土豆、萝卜、香菜、上海青等日常蔬菜,算是他们的“山间厨房”,有时候吃不完,也放到山与自然空间的“大自然商店”售卖。

  一开始,他们也是种菜小白。虽然植物学的知识共通,但是真要下地翻土、播种、捉虫,很多队员也是第一次。

  比如,山里有自己的“小气候”。“前年没经验,幼苗几乎全冻死在倒春寒里。”陈炎栋博士至今记得2023年的那场冻雨。因为山顶温度低,季节比山下滞后,很多幼苗挨不过寒冷的冬天。“现在我们都用保温膜保护起来了,也会用物候数据反推播种时间,比方说现在山下可以开始种毛豆了,但我们这可能还要再等一等。”

  他们还要和小动物们“斗智斗勇”。菜园里经常上演“攻防大战”——之前,两只刚成年的野猪崽子夜袭红薯地,红薯没吃多少,但是拱翻了几乎三分之一的地;在菜园种植的香料植物,意外被金凤蝶“选中”,产了很多的卵,幼虫把植物啃得只剩叶脉,“我们特意保留了这片‘昆虫食堂’,毕竟这也是生态系统恢复的证明嘛。”队员方李琴笑着说。

  从新手到老手,他们开始掌握种田种菜的各项技能。

  比如,新地要施一下基肥,要翻土,才能播种;要注意调试营养、水分、温度;9月底斜纹夜蛾比较多,要注意虫害;为了构建生态农田,他们要靠天敌控虫……到现在,他们已经收获了好几季的蔬菜瓜果了,甚至还有了自己的“动物园”,养了5只鸡、2只鹅,还有兔子,几个人讨论着,今年或许可以考虑收鸡蛋和鹅蛋了。

  一手种菜,一手修复,“山民”们过上了“归园田居”般的生活。

  且看看他们的“春日餐桌”,有晨起挖的马兰头、草头、荠菜,还有最近刚冒尖尖的、沾着泥的春笋,每个都藏着山里时间的年轮。王能玉炒杂蔬很在行,陈炎栋博士负责烧大菜、硬菜,方李琴负责挖挖菜,偶尔也监个工、蹭个饭,“我蛮喜欢昨天的马兰头豆腐干,还有酒香草头,什么时候再做?”

  山中的春天也总在矛盾里生长。队员们普遍反映,今年的春天,平均温度较高,山里的樱花、檫木如烟似霰,很是绚烂,每到周末,上春山、挖野菜的人乌泱泱,整个山间涌动起了生机和热闹;但是坏天气也很多,特别是夜里,山间的温度骤降,再加上空气湿度高,雾气弥漫,到现在他们还在穿冬衣,“前两天下雨,最低温应该只有两三度,真是一秒入冬的感觉,而且能见度连两米都不到。”队员们打趣,如今大家已经练就一身功夫,砍运竹子、爬台阶、补装红外相机都不在话下。

  山里自有“时间法则”。如今,浓雾顺着山腰四散,南风更强劲一点,冷暖对峙、此消彼长间,寺坞岭就迎来了春天。

  而他们,也正在规划着小菜园的春耕、春播,“做生态保护的朋友分享了一些老种子给我们,今年菜园的小目标就是多种植一些品种,让寺坞岭农业种质资源更丰富。”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时政新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时评
   第04版:综合
   第05版:天下
   第06版:新媒+
   第07版:公益
   第08版:文化 悦读
寺坞岭生态修复者们的“春日节奏”
义桥镇人大开展“舌尖”督查行动 守护校园美好“食”光
科技搭桥 以球会友 我区科技工作者挥拍竞技
春暖三月 情暖社区
“友好场景” 让“外卖小哥”感受“家”的温暖
全国最美乡村公共文化空间 卫东桥上榜
校社共建 任伯年小学学生体验开蚌取珠
畈里张社区:发放“爱心车牌” 把地面停车位让给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