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周珂
上周末,萧山农民画公益培训班开课,吸引了众多绘画爱好者、市民踊跃参与。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前来听课的学员中,有不少是年轻人。
谈及为什么要来上这个课,几个年轻人的回答非常诚恳:
“在观看农民画巡回展的时候,我感觉到了画里面蕴含的生命张力。这是我现阶段所欠缺的,于是当天就联系了协会的负责人,加入萧山农民画公益培训班。”“农民画色彩浓烈,感情又很质朴,是在城市里很少感受到的乡土情怀,我也想用画笔,描摹萧山的人间烟火。”
农民画,也叫现代民间绘画,以乡村美景、城市变迁、幸福生活为题材,以劳动人民的生活场景和民俗活动为主,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年轻学员都认为,萧山农民画极具辨识度,在纸上晕染出萧山的四季更迭,人民生活变化,让人震撼,给人鼓舞。
可以说,这样的公益培训,不只是单向的技艺传授,而是代际间的文化对话。
在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年轻人的审美,与农民画有天然契合的地方。农民画标志性的高纯度、高饱和度色块,反映了生活和土地的温度,这种美学语言无需学院派的理论诠释,其蓬勃的生命力自然而然会流淌进心田。
从更深层次的羁绊来说,农民画这一载体,在二维平面上构建起新时代的农村面貌,让成长于数字时代的年轻人,体会着新一代的乡愁。这正是很多年轻人会被农民画吸引,进而尝试学习的原因。
显然,萧山看到了这一可喜的图景:年轻人主动选择去积极诠释农村文化和地域文化。
从培训班的授课时间来看,既有工作日的课程,也有双休日的课程,还有晚上的课程,十分灵活。这些不同时间段的课程为不同生活轨迹的年轻人铺设了多条“返乡”之路,农村文化和地域文化的传承便自然地融入了现代的生活节奏之中。
苏州刺绣、河北剪纸、广东醒狮等特色地域文化的发扬光大,少不了当地创造和推广的参与式体验,搭配生活中的具体场景,从而以老艺术家提供技艺支撑,年轻人注入审美新思的形式,将文化进行代际接力,让技艺在当代语境中焕发新生。
这一过程,也是年轻人对文化基因的转录与表达,这种自觉的文化担当,让地域文化从“被保护的对象”转变为“自我更新的生命体”。比如,萧山农民画的学员来自各个镇街,他们学习后又将作品带回,农民画元素便通过他们的再创造,出现在了生活的各个角落中。
画布上的每一笔青绿,都是稻田的倒影;每一抹朱红,都映照着节庆灯笼的光晕。往更长远想,当有学员将二十四节气转化为动态插画,把农民画元素植入游戏设计,地域文化便有了面向未来的“数字指纹”。
期待更多年轻人踏上“返乡”之路,推动地域文化走向市场,变成一项乡村振兴的文化产业,并延伸产业链条,让特色文化成为既能留住乡愁、又能承载梦想的文化地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