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靳林杰
近日,由萧山区文化馆打造的“全民艺术学堂”春季培训班正式开课。据了解,这个培训班非常火爆,前期报名人数大大超过提供名额,最终是用上了“摇号”的方式,决出上课名额花落谁家。
不只是在萧山,放眼周边,近年来去“全民学堂”或者“夜校”上课,俨然成了一股潮流。不少地方都是“一位难求”,能够报名成功,堪比中奖一般令人兴奋。
这样的课程,对于“上班族”来说,往往利用了晚间或是周末这样的空余时间,而对于退休的老年人来说,则是填补了清闲生活里的空白。
“错峰学习”看似是一种当下的潮流,让人想要跟风尝试,不过从长远来看,要让市民都铆足劲儿拿出原本休息的时间去上课,这些课程必然需要有足够“魔力”。
首先,负责课程运营的相关单位要“听劝”,主打一个“市民有什么需求,就准备什么课程”。从萧山的“全民艺术学堂”来看,今年的课程不仅保留了往年备受好评的咖啡、舞蹈、中医养生等课程,还新增了一些金融、体育方面的特色课程,比如由金融专业人士作为讲师的“钱包觉醒计划”课程,又比如由专业体育教练开设的壁球这样的小众运动课程。
简单来说,要让市民有强烈的学习欲望,还得课程令人心动。
萧山的“全民艺术学堂”,课程从最初的10多门,增加到了目前的71门。课程数量的不断上涨,一方面反映了当前市民的多元需求,另一方面还是体现了文化馆的“听劝”,愿意为市民开设更加丰富多彩的课程。
当然,课程的师资力量也得有保障。虽然像“全民艺术学堂”这样的课偏公益性质,但不代表师资方面就可以糊弄。从目前的课程师资来看,除了原先的优质团队,还增加了高校教师、行业从业者和非遗文化技艺传承人等新鲜力量。显然,这样的师资力量,会让来上课的市民内心更踏实。
当前,大家“争着去上课”的正流行,有的人是尝鲜,有的人则是追热度。但当这阵潮流热度过去后,是否大多数人还是愿意沉下心来去学习,去扩展未知的领域,值得关注和“较真”。
有人说,老年大学的意义在于让很多人实现“30岁没完成的事情,60岁去做也来得及”。而如春笋般遍地而起的“全民学堂”或是“夜校”,则让人能够立刻就开始做自己想做的事,不必等到60岁的时候再开始。
很多时候,人会想要追求不同于日常的另一种生活。有了这些课堂,金融行业的市民可以去学学唱越剧,喜欢运动的市民可以去尝试一项项不一样的体育项目,的确很有意思。
当全民热爱学习的氛围真正形成,就会有更多人体会到,“错峰学习”并不是生活的负担,而是为生活增加了更多的色彩。换言之,生活在当下这个时代真的幸福感很强,就算生活忙忙碌碌,但依旧有很多探索未知世界的机会,即便是突发奇想要学点什么,都能找到合适的平台和课程,让自己从试一试开始,顺利入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