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何可人
最近,在“大区有大爱 凡人亦英雄”2024年度第二季“萧山好人”发布活动中,萧山区文明办发布了首批10位“捕光者”名单,同时还启动了一项“捕光计划”,呼吁人人争当“捕光者”,将日常生活中遇见的凡人善举记录下来,发现“光”、传递“美”,让崇德向善成为萧山这座城市的最美底色。
这项“捕光计划”,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文明创建活动,更是一次对城市精神的重塑与升华。
“发光者”用善行义举点亮人性之光,固然值得敬佩,但那些发现美好、传播善意的“捕光者”同样不可或缺。他们如同游走在城市大街小巷的“星探”,用敏锐的眼光捕捉平凡生活中的闪光点,让微光汇聚成星河,照亮整座城市。
就在上个月,靖江街道14岁少年潘奕辰在放学回家路上扶起红绿信号灯的举动,被刚好经过的居民张燕看到并拍摄下视频分享到网络,一时间引发了全网热议,还得到了人民日报、央视新闻等多家媒体的关注报道。
“捕光者”的存在,让“发光者”不再“孤单”。一个善意的举动被记录、被传播,就能激发更多善行,形成良性循环。“捕光者”们用镜头和文字,搭建起一座传递温暖的桥梁,让正能量在城市中流淌。
从某种意义上说,“捕光者”也是另一种形式的“发光者”。他们用发现美的眼睛和传播善的行动,诠释着对城市文明的热爱与担当。正是有了他们的积极参与,向上向善的社会风尚才能蔚然成风。
随着“捕光行动”的开展,我们看到,萧山区文明办通过其官方微信公众号“文明萧山”公开征集并展示着一个个由“捕光者”捕捉到的“发光者”的动人故事。每一个被定格的瞬间,都是城市精神的生动注脚,都在诉说着这座城市的温度与品格。
当越来越多的市民加入“捕光计划”,他们不仅是在记录美好,更是在参与一场文明的接力。每一次点赞、每一次转发,都是对善行的褒奖,对美德的弘扬。
城市文明建设不是一朝一夕之功,需要的是持之以恒的耕耘。让我们向“发光者”致敬,也为“捕光者”点赞。要让“捕光计划”真正落地生根,后续还可以通过丰富参与形式、提供技能培训等方式,吸引更多市民参与,帮助他们更好地记录和传播正能量的故事。还可以通过诸如建立积分兑换等激励机制,让“捕光”更有动力。将“捕光”元素融入社区活动、学校教育、企业文化等,使“捕光”成为更多人的一种生活方式……
愿每个人都能成为照亮他人的“发光者”,也愿更多人加入“捕光者”的行列。当人人成为“捕光者”,相信我们的城市会如同一座永不熄灭的精神灯塔,将前行的道路照得更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