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魏益君
“江南腊尽,早梅花开后,分付新春与垂柳。细腰肢自有入格风流,仍更是、骨体清英雅秀。永丰坊那畔,尽日无人,谁见金丝弄晴昼?断肠是飞絮时,绿叶成阴,无个事、一成消瘦。又莫是东风逐君来,便吹散眉间一点春皱。”这是宋代词人苏轼的《洞仙歌·咏柳》,词人用细腻的笔法,描绘了江南柳树的柔美。江南的腊月将尽了,早梅的花瓣已然凋落,刚刚到来的春天,只能寄托到垂柳的身上。它如小蛮一般的枝干,纤细柔美,自有为称道的风流之处。可它最美好的地方,莫过于体态上的清新、俊雅。在永丰坊的一角,终日无人驻足,更无人会看顾留怜于它披拂摇缀的柔丝。最令伤神的就是暮春时节,柳絮漫天,而它披上了清减的绿叶。虽然只有柳絮飘零,再无别事,却让它显得日渐消瘦了。恐怕只有春天里随着它到来的和风,可以吹开紧蹙的柳叶蛾眉吧。
苏轼,宋代文坛的璀璨星辰,以其卓越的诗词才情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赢得了后世无数读者的赞誉。其中,他的咏柳词以其婉约之美和情感之韵,成了古典文学中的瑰宝。
苏轼的咏柳词以其细腻的笔触和婉约的风格,展现了春天的柔美与生机。他以柳丝为媒介,将春天的气息、景物的变化和人物的情感融为一体,创造出了一幅幅生动传神的画面。《蝶恋花·春景》:“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花儿残红褪尽,树梢上长出了小小的青杏。燕子在天空飞舞,清澈的河流围绕着村落人家。柳枝上的柳絮已被吹得越来越少,但不要担心,到处都可见茂盛的芳草。围墙里面,有一位少女正在荡秋千,少女发出动听的笑声,墙外的行人都可听见。慢慢地,围墙里边的笑声就听不见了,行人惘然若失,仿佛多情的自己被无情的少女所伤害。
苏轼的咏柳词不仅在视觉上给人以美的享受,更在情感上触动了读者的心灵。他通过柳丝这一象征性的意象,表达了深沉而复杂的情感。在《正月二十日往岐亭郡人潘古郭三人送余于女王城东禅庄院》中这样写道:“十日春寒不出门,不知江柳已摇村。稍闻决决流冰谷,尽放青青没烧痕。数亩荒园留我住,半瓶浊酒待君温。去年今日关山路,细雨梅花正断魂。”初春的严寒里,十天来我未曾走出家门,不知道江边柳丝,已摇曳着新的青春。渐渐听到山谷中流冰融化的声音,原野上一望无际的新草,遮没了烧过野火的旧痕。几亩荒僻的田园留我在这儿居住,半瓶浑浊的老酒等待友人来温。去年今日我走在关山道路,细雨中梅花开放正暗自断魂。
柳丝,作为春天最常见的景致之一,在苏轼的笔下被赋予了丰富的情感色彩。他笔下的柳丝,轻盈柔软,随风摇曳,仿佛在低语着春天的故事。他的《菩萨蛮·回文夏闺怨》,就写得情趣盎然:“柳庭风静人眠昼,昼眠人静风庭柳。香汗薄衫凉,凉衫薄汗香。手红冰碗藕,藕碗冰红手。郎笑藕丝长,长丝藕笑郎。”院无风,柳丝垂,闺人昼寝。闺人安静昼寝之际,起风,庭院柳条摇摆。微风吹,汗味透香气,薄衫生凉意。凉衫子散出清淡的汗香气。红润的手端起了盛有冰块拌藕丝的小碗。盛有冰块拌藕丝的小碗冰冷了她红润的手。郎笑碗中的藕丝太长了。闺人一边吃长丝藕,一边又嘲笑她的情郎。
除了情感的表达,苏轼的咏柳词还充满了风雅之气。他善于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将柳丝描绘得栩栩如生。如“柳条百尺拂银塘,且莫深青只浅黄”一句,以柳条拂动银塘的画面,展现了春天的生机与活力。同时,苏轼还通过柳丝的形象,传达出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望江南·超然台作》:“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春天还没有过去,微风细细,柳枝斜斜随之起舞。试着登上超然台远远眺望,护城河内半满的春水微微闪动,满城处处春花明艳,迷迷蒙蒙的细雨飘散在城中,千家万户皆看不真切。寒食节过后,酒醒反而因思乡而叹息不已。不要在老朋友面前思念故乡了,姑且点上新火来烹煮一杯刚采的新茶,作诗醉酒都要趁年华尚在啊。
苏轼的咏柳词,如同一幅幅精美的画卷,展现了春天的美好与生命的活力。他的诗词不仅让读者沉迷其中,更能引发我们对生活与自然的深刻思考。在欣赏苏轼的咏柳词时,我们仿佛能够穿越时空,与这位文学巨匠共同感受春天的气息,体验生活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