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鲍安顺
春天万紫千红时,我看燕子在堂屋房梁间筑巢,就像见到了老朋友一样,内心亲切极了,脸上露出笑意。燕子来了,春天到了,那燕子来到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寻找去年住的旧巢,衔泥衔草,忙碌数天后,巢穴被修复一新,燕子夫妇快乐地住了进去。若旧巢被毁,它们就故地重修,或者另觅新地筑巢,会多忙碌一些时间,才能住进去。
燕子天生勤劳,一如庄稼人,它们修筑巢穴后,便产卵孵化出小燕子,那燕子一家就更快乐了。老燕早出晚归,从巢穴里飞进飞出,在田野间飞来飞去,捕捉昆虫,养育后代。那燕子低飞,就是即将要下雨了,在暴雨来临前,它们更加繁忙了,急切地飞东飞西,飞上飞下,一点也不歇息,那捕捉昆虫的最好时光。天气晴朗了,燕子们一排排栖在电线上,梳理羽毛,呢喃轻吟,它们的身影排成了长长的省略号。
丰子恺有幅《衔泥带得落花归》画作,收在《护生画集》中。那画面中,一妇人怀抱婴儿,安详地坐在竹椅上,椅边有一小凳,妇人前面有一男一女两小儿在玩耍,一蹲一站,抬头望天,那天空中有两只燕子飞过,燕子下面有数朵花瓣翩然飘下,那个小女孩,正伸出双手,迎接落花。那画面情境,充满了人情温暖,沁人心脾,惹人怜爱。那画的配诗是清人吕霜所作:“一年社日都忘了,忽见庭前燕子飞。禽鸟也知勤作室,衔泥带得落花归。”那春社日,两只燕子衔泥筑巢,飞在天上时,得落花叶纷纷飘落。此时,如果有一家人,在落花下就更妙了,更有那小女孩双手接着落花,那该是怎样的天地之爱,护生护心,护人护情。
宋代佚名词人在《鱼游春水·秦楼东风里》词云:“秦楼东风里,燕子还来寻旧垒。”那燕子恋旧,南迁时飞越千山万水,北归时仍能找到原来的家。新筑的巢是新来的燕子,另寻一处房梁或墙角,筑起新窝。我关注燕子衔软泥、草枝、羽毛,每天从窗子飞进飞出,几天后就筑起了一个燕巢。那燕巢有两种,一种半个碗形,口子敞开,形如畚箕;另一种蛇洞状,形似葫芦,口子很小,只容一只燕子进出。
那雏燕,从燕巢里探出小脑袋,齐刷刷张大了嘴巴,嗷嗷待哺,让老屋好热闹。雏燕在巢里待上二十来天,翅膀硬了,在屋里盘旋试飞后,跟着父母飞出窗外,飞向春天,也开始啄草衔泥,欢天喜地。诗圣杜甫诗云:“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那诗里的花草香,风和日丽,燕子衔泥,与鸳鸯共飞舞,写得春意纷飞。
我曾站在破败老屋前,看当年的燕巢早已不在,屋主人也人云楼空,那燕子也不来了。唐代诗人刘禹锡在《乌衣巷》中写道:“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正是感慨人生多变,那燕另寻新巢的世态炎凉,让人怀旧感伤,思绪苍茫。听老人说,燕子也嫌贫爱富,无人居住的房子,因为潮湿破败,没有人气,燕子也无法安家,衔泥筑巢。民间认为,家里住进了燕子,这家人才平安吉祥,所以人们爱燕、护燕。小时候,我看见有人在百年老宅里,为方便燕子垒窝,会在堂屋房梁上钉上一个马掌铁,或者几颗钉子,在上面编一些细竹条,就会吸引新来的燕子,在自家落脚,最多一家就有五窝燕子,飞来安家落户。
春夏之交,老燕子会带着小燕子,来到稻田里找食物,画面和谐,趣味盎然。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也写道:“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那莺声婉转,是春回大地的喜讯,而燕子勤劳的气象,也是春日劳作的春象生机。唐代诗人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诗云:“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那新燕啄春泥,正是莺争暖树的春意盎然之时,此时十里春风,鸟语花香,万象更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