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数智浙江 阳光少年”第二届浙江省青少年媒介素养大赛杭州赛区决赛暨第七届萧山区少年文学作品大赛决赛作品评审会在萧山举行。
当天,浙江省青少年媒介素养大赛组委会派出专业评委,会同杭州市萧山区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杭州市萧山区教育局、共青团杭州市萧山区委、杭州市萧山区作家协会,共同组成评审组对决赛作品进行全面评审。
本次大赛自今年4月启动以来,便引发热烈反响,吸引了全市中小学生踊跃参与。初赛投稿采取学校集体推荐和社会投稿两种方式。各校经过严格选拔推荐作品,赛事组委会对社会投稿进行筛选后,由资深语文教师组成的评审团对全部初赛作品进行了匿名评阅。6月28日,决赛在萧山区高桥小学南江校区成功举办,千余名中小学生现场竞技,书写青春华章。
决赛作品评审当天,评委们从创意、文笔、思想深度等多维度细致评阅,最终评出一、二、三等奖及优秀奖。
“本届大赛涌现出不少让人眼前一亮的作品,这篇写河上镇非遗的尤为印象深刻。”浙江省作协会员、萧山区作协秘书长、评委黄建明老师指着一篇佳作分析道,“选手以‘徐同泰’酱油为载体,巧妙地将萧山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孵化相结合,讲述其走出大山、走向世界的故事。内容接地气,兼具数智特征与时代价值,语言幽默,见解独到。”
针对现场竞赛作文如何脱颖而出,他提出几点建议:避免将大赛主题直接用作作文题目而失去独特性;要注重从生活中汲取素材,让内容充满“烟火气”,避免空洞无物;在相同主题下要寻求独特视角,避免内容雷同;要注重文采和语言表达,让文章读起来更加生动有力,更加鲜活有趣;要保持卷面整洁、字迹工整,给阅卷老师留有一个好印象。
浙江省媒介素养教育研究会理事、浙江传媒学院媒介素养研究所副所长、评委胡芸老师在肯定本届决赛作品整体水准的同时,对即将参加省赛的选手提出期望:“希望选手在考场要特别注意审题,避免偏离题意。更重要的是,要展现自身与数字媒介的真实关联、感受和思考,比如技术带来的便利、碰撞产生的火花等,而非仅仅罗列技术的优点。孩子们不仅是使用者,更是参与者和未来的创造者,他们的主体性思考和独特体验尤为重要,这种鲜活的创作生态正是大赛最珍贵的价值所在。”
作为萧山区连续举办了七届文学作品大赛的见证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杭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萧山区作家协会主席、本次大赛评审组组长俞梁波充分肯定了大赛的持续影响力:“连续举办七届,这个平台对激发萧山乃至杭州青少年的写作热情、提升媒介素养起到了实实在在的推动作用。”
他指出,相较于往届,此次写作难度更大一些,对孩子们更具挑战性,可叙写的实际场景相对有限。“但令人欣喜的是,孩子们努力打破常规,展现出创新构思。好的写作不仅在于主题,细节把握、人物刻画和结构处理同样关键。一些作品角度新颖,很好地诠释了AI与人的关系。”
他表示:“回顾七届赛事的作品,能发现孩子们的视野因科技加持而更加开阔,城乡差距在认知层面明显缩小。但在短视频时代,知识的浅层普及很容易达到,深度思考需要沉淀下来,细细思索;其次孩子们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更需要的是细腻的情感的润泽,而文学恰恰是涵养内心的最佳通道。七年来,大赛始终坚守着用文学滋养青春的初心,看到一代代少年在这里成长,是我们评委最大的欣慰。”
据了解,获奖名单将于近期公布,其中,一等奖的获奖选手将代表杭州市参加全省总决赛,与来自全省各地的优秀学子同台竞技。请各位参赛选手持续关注“少年学报”“萧报小记者”微信公众号查看获奖名单。(文/丁嘉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