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9月13日 星期三       旧版入口 |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当前版: 02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来自大山深处 一针一线皆是情

苗族妈妈们带着“亚运礼物”来萧

  ■记者 何可人

  千里之外的贵州省黔西市观音洞镇熊洞村八组,有一群质朴的苗族妈妈,她们抢抓农闲,花了近一年时间,为杭州亚运会赶制了一份特别的礼物,而这背后的故事还与萧山有关(详见本报7月11日相关报道)。

  眼下,亚运会即将开幕,苗族妈妈们第一次走出大山,带着这份饱含深情的“亚运礼物”来到了萧山!昨日上午,在区委宣传部会议室内,《苗韵·薪火》长卷捐赠仪式,简单而不失隆重。在黔西、萧山两地宣传部的牵线下,双方代表共同见证了这一温馨时刻。

  在众人的注目下,这份来自大山深处的沉甸甸的礼物徐徐展开。这是一幅长5.5米、宽1.2米的蜡染刺绣作品。心灵手巧的苗族妈妈们运用了苗族的蜡染、特色剪纸绣和贴布马尾绣等多种工艺技法,将苗族经典纹样与杭州亚运、地标景点元素巧妙结合,画面既充满淳朴的苗族风情,又不失现代时尚感,寓意中华文明薪火相传和对杭州亚运会的热烈期盼。

  除了那一份亚运深情,一针一线里,还饱含着苗族妈妈们对“萧山亲人”的感恩之情。这位“亲人”就是荣获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扎根大山,为支教奉献了青春的杨明。

  熊洞村八组曾为深度贫困地带。2009年,25岁的杨明放弃月入过万的工作,前往贵州毕节黔西山区支教,此后无数次深入熊洞村,参与当地村民脱盲工作,开展特殊家庭走访,“一师一园”守护该村十余名学前儿童……“熊洞村八组从前也叫尖山村,我老家是戴村尖山下村,两个村名很相似,去到那里仿佛回家了一样。”捐赠仪式上,杨明朴实的话语让人动容。远离故土的他,就这样将乡愁化作了一份责任,化作了与当地村民的浓浓情谊。

  2021年,在贵州坚持支教的杨明,最终把自己的小家也安在了贵州。教学之余,他开始与妻子一起投身黔西苗族文化的保护与宣传工作。夫妻俩多次前往熊洞村,鼓励带动那里的苗族妈妈们重拾蜡刀,恢复民族技艺,并将“指尖技艺”转化成“指尖经济”。

  当得知杨明的家乡要举办亚运会,苗族妈妈们便想到用“失而复得”的传统技艺向亚运献礼。《苗韵·薪火》长卷由此而来。其间,杨明和妻子也参与了作品线稿描绘,以此为家乡的亚运祝福。

  “蜡染刺绣是苗族人民表达情感的重要载体。每一个纹样背后,可以说都蕴藏着一个精彩的故事。”黔西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敏动情地说,“这么多年来,杨明老师有很多次可以离开的机会,但为了大山里的孩子,他最终选择了留下,并做了许多正能量的事。通过这件作品,黔西苗族百姓除了表达对亚运的盼望,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也融入了对杨明老师的深深谢意。”

  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周胜华被两地人民之间这份特殊的情谊打动,对苗族妈妈们用心用情制作“亚运礼物”表示感谢,希望两地在非遗文化传承、文创事业发展等方面进一步增进交流,延续浓浓两地情。

  接下来,《苗韵·薪火》长卷将在我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进行巡展,后续或将捐入杭州亚运会博物馆,作为“亚运遗产”珍藏。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时政
   第02版:要闻
   第03版:时评
   第04版:调查
   第05版:天下
   第06版:生活
   第07版:公益
   第08版:财经
苗族妈妈们带着“亚运礼物”来萧
区亚运保障协调组例会召开
城厢天逸社区举行消防大比武
美丽乡村 入画来
萧山开展特殊教育优秀教学设计评比
柳桥集团工会获评市示范职工之家
六旬大伯遭遇电信诈骗 90后00后反诈拦截齐上阵
聚焦乡村振兴 多管齐下构建幸福乡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