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王肖君
“万万没想到,在杭州,打败奶茶、咖啡的是中医院的酸梅汤!”
9月初,“去中医院配酸梅汤”成了年轻人群体里的火爆话题,登上多个平台热搜榜。
这估计又是一股杭儿风。
细数以往的杭儿风,跟吃食的关系确实很大:有人会为了网红的战斧面包排队大半天;有人会在线等上2个小时,再骑行去拿那一杯爆款的酱香咖啡;有人会在雪夜的中山北路上,跺着脚排队等那一锅炭火羊肉汤……
这次杭儿风的“主角”,有点让人意外,居然是中药汤包酸梅汤。
1.34元一贴,可能是价格太友好了。据报道,浙江省中医院推出的线上茶饮,3天卖出20多万帖,比平时增加10倍以上,以至于服务器都被挤爆了,最火爆的就是这款酸梅汤茶饮方。
话说酸梅汤,属于药食同源的食材,平时在淘宝上有卖汤包原料,个别餐饮店也有酸梅汤卖。想来,酸梅汤也不是什么稀缺的、新奇的食材呀?
突然爆火,确实让人摸不着头脑。但从推广中医药文化的层面来看,这是一则有被温暖到的新闻。药食同源的配方饮品常识,需要被更多年轻人知晓。
作为中华大地上生长的人们,中医的“顺时而食”概念,一直渗透在国人的一饮一啄中:春天要摘嫩芽菜、吃春笋,以顺应升发之气;夏天汗淋淋,得喝热茶解渴;秋天要炖个冰糖梨汤去去燥火;冬日来碗当归羊肉汤滋补一番……
顺时生活,顺时而食,是饮食养生的一个关键法门。古人说:“花开花落自有时,总赖东风主。”老底子的人们,总会跟着民俗,顺应着自然节气的转换,合着生、长、化、收、藏的变化规律,调整养生和饮食的重点。
到白露时节,养生就要以养肺为先。因秋季干燥,人体需要滋阴、补充津液,而酸梅入肺经、肝经,可以生津润肝、滋养肝血。此番酸梅汤包爆火,或许是年轻一代已经开始了解中药茶饮的养生方法。
而中医药要获得生生不息的传承、创新和发展,必须为最广大民众构筑牢固的健康长城,并得到年轻人的拥护。
第一步或许就可以从饮食滋味入手。因为中华民族的饮食,一直离不开中医药学的理论。比如,我们平时常吃烤馒头片、窝窝头片,因为焦苦入心,有利于消化食积;我们从小就听说过食物的寒热属性,吃炒绿豆芽的时候要放些辣椒或羊肉,吃鸡肉的时候就要放些蘑菇;内蒙古传统奶茶里要加上炒米和盐,既化解奶的油腻,又能补肾……
我们的四季饮食不仅是充饥、解馋和过把瘾,从更高层面来看,也是一个解毒、滋养的过程。
新一代年轻人,假如能懂一点中医药学的皮毛,知道食物的基本性味和配伍法则,这样就不会被各种所谓的时尚饮食单品裹挟着走,会更多重视身体的觉知。
新一代年轻人,假如能学一点药食同源的常识,通过顺时而食,从一餐一饭的制作中,获得更多的爱与安心,从焦虑和繁重的生活里及时抽离,或许能获得更多踏实追逐理想的动力。
新一代年轻人,假如能知晓饮食的本质是获取天地能量,就绝不会草草应付一日三餐,也能快速跨越“忽视→注意→重视→非强调不可”的认知过程,把自己的胃照顾得好好的。
所以,酸梅汤包这股杭儿风,吹得挺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