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9月15日 星期五       旧版入口 |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当前版: 06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背包揽胜

杜湖往事

  ■金佳萍

  我文中的大哥其实不止一位,他们同是太祖第卅四世,他们同样对赵姓充满了热爱,同样以传承“温良谦恭,崇德从善”的家风为己任。而我手里的笔,亦不生产故事,它只是杜湖历史忠实的搬运工。

  大哥说带我打捞一段在岁月的长河中沉浮千年的赵宋往事,我亦不顾舟船颠簸。听过那么多嚼烂了的故事,而最贴近真实的脚本,想来只有皇室宗亲那里才有。

  朝来寒雨晚来风,时光挪移过指缝。中国有句老话,国有史,以民族昌盛为荣;族有谱,以流芳百世为证。下面是族谱中一段真实的抄录:萧山杜湖村赵氏的始迁祖舆涨(与宋理宗赵昀均系舆字辈,初名赵与莒,后改名赵贵)是宋太祖赵匡胤第二子燕王德昭的后代,属天水赵氏第十六世,赵匡胤第十世裔孙。当时,战争的硝烟暂时远逝,高宗赵构偏安杭州,做了皇帝,这位京西北路招抚使舆涨自富阳游至萧山,乐土地沃饶,遂置别业于夏孝乡,自吴山(当时渔山)迁居焉。

  我只记得时光的丰厚,不让心中的美好生锈。解甲归田的舆涨公迁居杜湖村后,接管了东岳庙,也就间接接过了发扬道家精神的接力棒,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那时候《绍兴和议》已经签订,两国划地为限,东以淮河中流为界,西以大散关(陕西宝鸡西南)为界,归属南宋。也就暂别了“山下杀胡兵,上山祭先人”的血腥。舆涨公把屠胡村改为杜湖村,让江南这片温润的沃土,又重回时光温润的怀抱。

  飞去流云西赴东, 今年花盛去年红。赵宋皇位的更迭对于后人而言,像是花丛中的蝴蝶,扑棱着飞来,又扑棱着飞去,赵宋的皇权也是一样,先后有四次叔侄相传,最后又回到赵匡胤嫡孙的手里,不过,这是赵宋的家事,世事再怎样千回百转,赵家后代也始终谨遵:“吾族无亲疏,世世为缌麻”的太祖遗训。舆涨的后人就这样一代一代在萧然的土地上繁衍生息。只是作为皇室的后裔,血脉里流动的血液也会比常人殷红些。靠记忆,靠口口相传都是不可靠的,他们要把这段历史永久地,决不走样地封存下来,这便是后来的赵家宗祠“玉尺堂”。

  “玉尺堂”堂名的由来,赵氏后人亦不得而知,据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术解》:“后有一田父耕于野,得周时玉尺,便是天下正尺。”或取此意也未可知。据赵大哥讲,宗祠几兴几废,最后一次修建,也是规模最盛大的一次。是在清朝乾隆年间。距今已有二百八十多年的历史,坐北朝南,前后三进。不过,我没有见到赵家宗祠的雕梁画栋,甚至没有见到它的只砖片瓦。

  没有看到赵家宗祠的只砖片瓦,我还是捡拾起了泛黄往事中遗留的蛛丝马迹——那座跟祠堂相辅相成的祠堂桥的传说。无法追溯先有祠堂还是先有桥,那年,在预定建造桥的位置,官河两岸坚固的桥墩早已垒好,但试了七七四十九种方法也按不上面上那块石板。那时候,百姓对风水的崇拜比任何的纲领宪章更加牢不可破,阳官(风水先生)半闭着眼睛,推算着时辰,说需借助某月某日某时的那一场雨方可竣工。六月的天忽晴忽雨也没个准头,阳官讲的安放石板桥的那一天,晴朗的天空忽地暗了下来,又一阵风,墨黑的云层把大地遮盖得严严实实,顷刻,大雨滂沱,人们戴上草帽冲进雨幕,一鼓作气把石板安稳放上桥墩,大功告成,在以后的几百年间,祠堂桥经风经雨,固若金汤。

  大哥在说到“玉尺堂”已在杜湖村整体拆迁时一并拆除时,我听到了他深深的叹息声。“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在新旧时代的交替面前,也只能且退且行。

  “我带你去看看新建的祠堂吧。”大哥站起来,把失落的心情重新捡拾,他得在客人面前给笑容一个安身立命的地方。新建的文化礼堂,更确切地说是赵家祠堂,其实挺气派的,飞檐峭壁,青砖黛瓦,左中右三门,是珍贵古典的明清风格。因还在装修其间,随着“吱呀呀”慢悠悠的声音,木门中门被里面的工作人员缓缓打开。迈进门槛,又是另一番景象,建筑布局以宗祠“天井”为中心,由正堂、祖堂、三昭台、两厢房组成,也称“五间头”。最醒目的是屋脊上两条蛟龙昂首仰望着中间的金色火焰。

  行走在鳞次栉比的高楼之间,树和花的清香如水,毫无章法地在眼睛和鼻息间流动,大哥拨开那水,递给我一首乔迁新居时友人赠他的诗:“杜湖村,湘湖北,蒙山西,赵家杜湖千年间。运河畔,东岳边,宋人后裔四十传。少小居,老大留,旧宅古井记心前。村前嬉,屋后戏,岁月如梭忆当年。父艰苦,母辛劳,萧然往事如梦念。兄奋斗,姊努力,我辈前行亦欣然。甲午末,乙未初,为城新颜村舍搬。癸卯秋,幸福年,十载流转新居迁。”这是我们这次见面最轻松的瞬间了,他又补了一句,杜湖村现在赵姓人家有百分之七十以上,皆是同根。

  八月的阳光灼热,更正一下,我文中的大哥其实不止一位,他们同是太祖第卅四世,他们同样对赵姓充满了热爱,同样以传承“温良谦恭,崇德从善”的家风为己任,只是最后一句话太厚重,始终也没能挣出他们的喉咙。而我手里的笔,亦不生产故事,它只是杜湖历史忠实的搬运工。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往事如烟~~~
~~~湘湖诗会
~~~
背包揽胜~~~
   第01版:时政新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天下
   第04版:财经周刊
   第05版:湘湖周末
   第06版:梦笔桥
   第07版:湘里坊
   第08版:广告
“献月亮”
渔浦诗社迎亚运
一季一动词
杜湖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