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文丽
30多年前的1990年,北京举办了第11届亚洲运动会,这是我国第一次举办这样的国际性综合体育盛会。
之前,才韵丰沛的初中语文老师给我们读了亚运会标记——由蜿蜒的长城围成“A”字,又如罗马字“XI”、上面缀着太阳的会标,设计大气又巧妙。老师的语气是赞赏的。我所在的初中集中了沙地片最好的老师执教,建起了当地最高的教学楼,升学率是农村初中的翘楚;读萧中后,大街小巷经常遇见吉祥物“熊猫盼盼”举着金牌的标记,韦唯和刘欢激扬的“亚洲雄风”响彻地摊街市,成为当时最流行的歌。1988年,萧山的街头刷着“撤县设市”的喜庆横幅,宏阔的贸易大楼已落成,新建的萧山宾馆矗立,刷出了城市的新高度。当时的萧山,乡镇企业发展,社会活力强劲,生机勃发地走在改革开放的时代前沿。
1990年,我上大学离开萧山,坐了人生中第一趟火车。那是经典的绿皮火车,硬皮座位,一天经过目的城市只有两趟。天刚亮,火车亮着远灯冒出白气停在萧西路的老火车站,乘上后向西驰骋。学校在浙中,二百多公里的路,经停四个站,要四个小时,半票价四元。校园坐落于农村,校外黄土的丘陵上,牛在悠悠吃草。学校上世纪五十年代从杭州搬来,80年代仍有农民赶着牛进到校园内吃草,学长们戏称学校为“牛进大学”。
入学之后,转眼来到了9月22日。秋风送爽的一个下午,新生被安排到系里的大阶梯教室看电视——北京亚运会开幕式。阶梯教室很大,电视机却很小,讲台上放置了两个便于观看。耳熟能详的《亚洲雄风》再次响起,吉祥可爱的熊猫盼盼代表全国人民终于盼来了盛会的召开。
自己国家举办体育盛会之前,电视上看过1984年的洛杉矶奥运会和1988年的汉城奥运会。80年代前后的萧山沙地农村很富有,生产队有了彩色电视机。我们在方寸屏幕里观瞻了神迹般的奥运会:绚丽的节日服装、齐整划一的团体操表演、鲜艳的气球、五彩的旗帜、熊熊燃烧的圣火、各种肤色的人们、亮眼的跑道、欢腾的气氛,真让人大开眼界,身心震撼。运动会为我们打开了见识世界的一扇窗,而如今自己国家举办的亚运会也终于开幕啦!
阶梯教室的电视机并非彩色,也不是黑白,画面居然是横条纹的黑白红三种颜色,见所未见。在礼乐和表演中,亚运大幕拉开了,乐队雄壮,场面壮观,气氛热烈。1990年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当科威特运动员入场时,全场响起支持的掌声。漫长的运动员进场仪式后,是大型的团体操表演。黑白红三色的屏幕,真实感不足,后座的同学开始离去。后来有老师在课堂上赞叹风吹绿荷的表演气韵生动,而我们根本看不到绿色的荷。无论如何,那是个充满向往的年代,亚运会表征了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大学四年,每次回萧山都有新变化。从学校出发,好不容易挤上唯一去城里的x路公交车,挤不上就索性走路去火车站。但一到萧山,就有随时出发的招手车可乘,很便捷。浙中地级城市最高的楼是五层,在萧山则幢幢高楼拔地而起。商业城建好了,新火车站启用了,钱塘江上第二座大桥通车了,机场落址萧山了,GDP居全省之首了,萧山的好消息接连不断。有一年春天的早晨,介绍改革开放萧山成功经验的系列广播一连三天在校园飘荡,令萧山学子无比自豪。
想不到的是30年后,亚运会来到了杭州,居然就办在了萧山家门口,那么近,触手可感。这完全是个奇迹,细思却有迹可循。亚运会主场馆“莲花碗”所在地,六七十年前还是一片滩涂,当地人凭勤劳和智慧耕耘成齐整富饶的家园。“跨江发展”战略下这片土地又经历蝶变,“钱江世纪城 ”成了现代化的城市中心。2016年G20会议在此召开,全世界的目光聚集到了这里,国际博览中心成为见证国家历史性事件的象征。这片土地,从无到有,从瘠到腴,从乡到城、从传统到现代,是萧然大地蜕变的前沿,是“勇立潮头”精神的绝佳彰显。
当年母校的萧山学子回来了,渐渐成为教育事业的中流砥柱。年轻的学子继续西行求学,但火车再不用吭哧吭哧行四个小时了吧,高铁只需一个小时。萧山学子们仍很优秀,有人回乡拍摄的作品《亚运场馆的建设者们》获得过大奖。母校也越来越强大,在萧山也有了个校区,距“莲花碗”并不远。当年自嘲的“牛进大学”,如今情不自禁吟唱着“我们从钱江之滨起航,我们在芙蓉峰下成长”的校歌。芙蓉峰下的体育馆将进行亚运会足球小组赛,萧山校区的体育馆将进行手球比赛。30多年后,当年的九十年代第一代大学生已不再年轻,但不必盯着那小小的屏幕,看着失色的画面,只在镜像世界中体验自己国家办亚运的骄傲与欢腾,而是可以直接在家中阳台,看开闭幕式璀璨的烟花绽放于夜空,可以走几步路到场馆,欣赏世界顶级的游泳、跳水等项目。也或许可以做不在编的志愿者,向外国友人说:“Welcome to Xiaoshan!”
如今“奥体七子”已经布局完毕,奥体中心流光溢彩,钱江两岸美轮美奂,“杭州之门”作为新的城市高度熠熠生辉,家门口的亚运会即将开幕。祝愿盛会顺利,家国同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