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浩军
《聊斋志异》是清朝蒲松龄的文言短篇小说集,它的影响十分广泛,当下流行的“罗刹海市”一歌,即来自聊斋故事。
聊斋之后有很多模仿作品,比较有名的如袁枚的《子不语》、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等,沈起凤的《谐铎》也是其中之一。
沈起凤是江苏吴县人,著有传奇三十多种。乾隆皇帝南巡之时,各地上演迎接銮驾的大戏,多出自他的手笔。乾隆南巡也到了萧山,留下几首诗文。
“谐铎”书名意思是寓劝诫于嬉笑言谈之中。这本书以诙谐的笔法,借神怪奇诡的故事,描绘了社会的腐败、人世的险恶。全书共有一百二十二则故事,其中有一篇也写到了萧山——棺中鬼手。
话说有一个叫陈景初的萧山人,走南闯北,做生意做到了天津。萧山人自古喜奔竞、善商贾,陈景初也颇有生意头脑,赚了不少钱,后来长期住在天津。有一天,他忽然想家了,于是带上钱财收拾行装,踏上了归乡的路。
陈景初白天行路,夜则宿店,不急不缓,一路前行。
一日,到了山东,正遇上大饥荒。清朝时期,山东多次发生水灾、旱灾,乾隆皇帝出巡曾多次到达山东,予以赈灾、免除钱粮。
这一年,山东又饿死了很多人,旅店生意萧条都关了门。天色已晚,陈景初无处住宿,就投奔到一座寺庙去。
陈景初背着行囊,进了寺庙。
这是个破败的小庙,东厢房还堆放着很多棺材,有三十多口,而在西厢房只有一口,高耸着棺头独占那里。
陈景初行走各地,向来胆大,也不怕什么,就住下了。
半夜时分,怪事来了,传来一阵窸窣之声,陈景初被吵醒,便起身查看。
月光下,只见那些棺材都伸出一只手来,摇晃着,好像是在乞讨什么似的。看东厢棺材伸出来的手,一只只焦黄干瘦的样子;再看西厢的那只手,看上去则肥白些。
陈景初纵然胆大,此时也是汗毛倒竖。他左右看了看后,嘿嘿一笑,猛地提高声音为自己壮胆,大声说道:你们这些死鬼,是手头困难了吗?见我带了钱,是向我讨钱了吧?说完,陈景初就去解包袱,拿出钱来,给每只手上放了一个钱。
陈景初放完钱后,四顾一看,东厢那些鬼手拿了钱,都缩回棺材里去了,而西厢那只鬼手依然伸在空中,似乎是嫌不够。
陈景初见状,就说道:看来一个钱不够,那我就多给你点吧。说完,他又拿了些钱放到这只鬼手上。但鬼手还是不动,陈景初继续加钱。一直放了一百个钱,鬼手依然伸着不缩回去。
陈景初生气了,喝道:你这鬼也太贪得无厌了,给你给你。他赌气地拿出两贯钱来,放到鬼手上去。
令人惊讶的是,两贯钱一放上去,鬼手缩进棺材里去了。
陈景初觉得有些奇怪,就举灯仔细看那些棺材。只见东厢的棺材上,写的都是某地某民的字样,估计就是那些饥民;而西厢的棺材上,写的却是某县典史某公的字样。典史是知县下面掌管缉捕、监狱的属官。
陈景初恍然大悟,饥民自然是个个饿得焦瘦,而典史没有忍饥挨饿自然肥白。他心里说道:平民百姓没有奢望,所以有一个钱能填填肚子就心满意足了;而典史平日里收大钱收习惯了,所以没有几百个钱自然不肯缩手。
突然,西厢房里“嘣”的一声。
陈景初循声看去,原来是棺材缝隙狭窄,典史的鬼手在棺材里用力强拽,要把那两贯钱拉进去。
古时货币使用铜钱,铜钱多了要用绳子串起来,唐朝贺知章的邻居王老就是卖钱贯的。
鬼手极力拉两贯钱,结果绳子崩断了,钱撒了一地。鬼手立马从棺材里伸出来抓捞,但钱都在地上,哪里够得着,着急地向四面空捞着。
陈景初见此,忍不住笑道:你这是贪心太重了,反而落得双手空空,倒不如那些容易满足的饥民,还能落了一文钱在手上。
陈景初如此嘲讽,鬼手依然在空中抓个不停。
见那只鬼手四处掏摸不止,陈景初又大喝道:你生前贪赃枉法,替豪门做犬马,你那些钱到哪里去了?何苦今日又出此丑态来?
陈景初的话音一落,棺材里发出一声长叹,鬼手就缩了回去,再也没有伸出来。
天亮后,陈景初捡起抛撒在地上的钱,送给寺庙里当房钱了。然后,他背上行李,一路奔波,赶回萧山。
这就是棺中鬼手的故事,一个江苏人写的浙江萧山人在山东的怪异故事,讽刺辛辣,寓意深远。
古代朝廷都要求为官廉洁奉公,正直无私,但能做到这一点的人却是寥寥无几,当了小官便会用尽手段贪取钱财,恨不能天下财物全归自己所有,永远没有满足的时候。“棺中鬼手”的故事,于荒诞中有警策,离奇中寄讽喻。
伟人毛泽东喜欢读书,也读过这个故事。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在延安时,范文澜送给他的《笔记小说大观》中,即收录有《谐铎》一书,后来这套书被带到了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