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童潇潇
部分图片由新街街道提供
绿水逶迤去,青山相向开。诗画乡村讲述着醉美新街的精彩蝶变,同样映照出“千万工程”的新街答卷。这里秀美,这里舒适,这里幸福,这里丰富着你对美好乡村的想象。
近年来,新街街道起笔绘乡村新貌、走笔强产业富民,工笔润文化底色、落笔厚群众福祉,奋力绘就“一户一处景、一村一幅画”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实现了乡村由表及里、形神兼备的全面提升。
环境为“基”,
绘就乡村“只此青绿”
家门口的风景有多美?家住陈家园村的陈老伯最有体会。
漫步在冬日暖阳下的陈家园村,独具魅力的美丽乡村让你耳目一新:宽敞平坦的步道延伸至乡村深处,沿路水面碧波荡漾、庭院精致宜居、河岸绿树环绕,一垄垄绿色连接成片绵延铺展,一幅宜业宜居的和美景象让人暖意洋洋。漫步其中,诗意也触手可及。
谁也没能想到,十几年前村级集体经济薄弱、村容村貌脏乱差的小乡村,能有今天的勃勃生机。
嬗变,因何而起?环境整治是关键。借助“千万工程”东风,一场由表及里、不断迭代的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开启了。
在扎实开展拉网式人居环境整治的过程中,陈家园村坚持“拆”彻底、“治”到位、“管”跟进,强化腾、拆、修、控“四字诀”,围绕垃圾、污水、厕所和村容村貌提升等重点内容,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农村环境面貌大为改观。
在做优“水文章”方面,陈家园村注重内外兼修,一方面通过聚焦水生态环境改善,持续开展污水治理攻坚、池塘清淤改造等行动,重现河水清澈、两岸翠绿、风景如画的美丽图景。另一方面统筹生态、文化、景观和休闲功能,打造覆盖面广、全民共享的人水和谐新空间。
浙江省美丽乡村特色精品村、浙江省引领型农村社区、浙江省高标准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示范村、杭州市“水美乡村”、萧山区“千万工程”金耘奖等称号,便是陈家园村一步一个脚印迈向发展之路的印证。
从一村,观全域。二十年前,“千万工程”拉开历史大幕,也开启了新街美丽乡村建设的新篇章。二十年后回眸,因“千万工程”而美丽升级的小村庄,都步入了因美而兴的良性循环。
农贸市场承载着老百姓一日三餐的柴米油盐,是最具烟火气的地方。拥有一个现代化、规范化的农贸市场,曾是新塘头村不少村民的心愿。
就在不久前,新塘头村农贸市场经过改造升级正式开业。论颜值,焕新归来的新塘头村农贸市场升级亮相后绝对是菜场界的时髦精;论功能,整体分区有序、品类齐全,为老百姓兜起了幸福感满满的“菜篮子”。
早上七八点,新塘头村农贸市场已是人声鼎沸,浓浓烟火气在这里逐渐升腾。“现在逛菜场就跟逛超市一样,不仅物美价廉,环境卫生也做得相当好。在这里买菜不像以前那么拥挤、嘈杂,感觉很舒适,心情也很好。”家住附近的徐阿姨是这里的常客,对这家“老字号”菜场的新变化赞不绝口。
刷新“绿画卷”,靓出“高颜值”,精雕细琢提升乡村整体风貌,一个绿意盎然、四季有景的醉美新街正款款而来……
产业为“笔”, 激活“强村富民”引擎
从人居环境整治入手,“千万工程”带来的改变却远不止于此。它开启了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之路,也拉动了产业兴旺的乡村振兴发展链条。
不久前,双圩村接连入选杭州市第二批共富村、“千万工程”萧山案例。这个以苗木为主导产业的乡村,如今已形成了产、销、工程、养护为一体的产业链。花木产业年销售额达数亿元,已成双圩富民兴村之花。
双圩村的产业之兴,是“千万工程”经验的生动实践。而在新街,这样“美丽转身”的故事俯拾皆是。
“一枝独秀”扮不靓满园春色。如何从“一村富”迈向“共同富”?如何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共赢”?面对共同富裕时代答卷,新街街道自有“章法”:
今年,新街街道联结03东复线以东九个村,以“种苗芯片·醉香花海”市级共富带建设为牵引,有效链接优势资源,深化全域联动,推进乡村片区化、组团式、带状型发展,全力画好产村融合、乡村振兴“共富圈”。
如今,“共富圈”建设显然已初见成效:目前,江南村发展大厦即将进场施工,双圩村标准厂房改造已投入使用,陈家园村老粮站地块项目已基本结顶,新塘头村厂房项目已矗立在新建直河东侧……一个个项目落地生根,如同一颗颗希望的种子,释放出乡村振兴的无限魅力。
无须费力,村级闲置土地就能“生金产银”。对于村集体来说,这是个只赚不赔的“买卖”。值得肯定的是,这条新路径还有着“专业运营”的特色,为新街产业布局带来新的可能。
比邻而居的几个村庄,虽奔向各异的发展道路,却迎来了相同的精彩蜕变。这其中折射出的,是新街以“千万工程”画笔绘就“百村千面”的时代风景,探索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最优解”。
数据是最好的证明。截至目前,全街道村级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从上年度的5812万元增加到今年的6966万元,增幅近20%。
数智为“墨”, 撬动乡村“精彩智变”
“数字”进乡村,将如何改变传统乡村的治理生态?
“村口有几盏路灯破损,影响村民夜晚出行,请尽快处理……”日前,盛中村一名网格员将发现的问题通过“红领通”平台上报,村里立刻指派专人去维修,及时消除了一处安全隐患。
这是近期发生在盛中村社会综合治理站的一幕。今年2月,“心皆安”基层治理品牌正式上线,由此新街迈开了全面启动社会综合治理站建设的步伐。
社会综合治理站将公安、综合执法、消防、安监、城建、专职网格员、“花木兰”调解员、“萧山红领”等基层治理力量有效整合起来,实现各类信息及时精准地上传下达,高效调度人力物力,由此建立起群众诉求“一平台受理、一站式服务、一张网共治、一揽子解决”的全链条受办机制,让“微治理”真正落到实处。
大件垃圾占道堆放,影响出行;村道上窨井盖坏了,存在安全隐患;小猫小狗走丢,寻找未果需要帮助……在数智赋能的加持下,一个个事件转化为数字代码飞速奔跑和流转,不多时便妥善解决。
“智治”带来的好处,不仅在“快”,还在于“准”。用“大数据”指导“微治理”,同样有助于及时发现、解决乡村治理中有关环境卫生、公共设施、村情民意、矛盾纠纷等方面问题,从而提升社会治理精细化、智能化、现代化水平。
乡村交通道闸的安装是新街街道深入推进数字赋能的另一个缩影。
近年来,盛东村探索“支部建在网格上”基层治理模式,实行“党建+网格+数字化”模式,今年在全村22个进出口完成了智能道闸系统的安装, 以“大数据”守护“大平安”,有效改善了村里的“停车难”“乱停车”问题,推动形成“小事不出网、大事不出村”的治理局面,村民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断提升。
在“千万工程”的指引下,新街正着力升级延展性更强、包容度更大的“执法篮”3.0版本,将新时代“枫桥经验”的触角延伸到更多方向、更宽领域,推动乡村治理内涵不断深化、外延不断扩展、成果不断积累。
借助“数字”这个支点,一个现代科技与社会治理深度融合的善治新街正源源不断地为群众带来获得感、幸福感。
文化为“引”, “文明之花”常开长盛
冬日的阳光温暖和煦,一场小而精、雅而美的“文艺赋美”演出正在如意江南公园上演。一批具有艺术特长或热爱艺术的村民由幕后走到台前,自导自演、各展其能,笑声与欢唱在这里交织成动人的乐章。
“在家门口就能看演出,我们打心眼儿里高兴!”江南村村民徐大爷喜上眉梢。“以前村里没什么文化设施、活动场所,也没多少文化活动,闲下来就只能看看电视、打打牌。这几年村里建了漂亮的文化礼堂,我们空闲的时候可以到礼堂练练书法,也可以到江南郊野公园、如意江南公园散散步、聊聊天。”
徐大爷口中的江南村文化礼堂,是村民们茶余饭后经常打卡的休闲新去处。今年,江南村文化礼堂获评浙江省五星级农村文化礼堂,这里设有礼堂、书房等多元活动空间,现有排舞、非洲鼓、书法等文化团队10多支,并聘任了文化管家进行社会化、规范化、专业化运作,村歌《江南》入围萧山区首届村歌大赛总决赛。目前,江南村正融合“江南里”省级未来社区建设打造江南妙街、江南制造局、江南书局等文化场景,让文化礼堂源源不断为乡村发展提供动力。
文化的繁荣是乡村发展的内在动力,精神的丰盈是村民追求美好生活的底气。近年来,新街街道围绕村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持续丰富乡村文化供给,先后开展“MIDI·流年”新街音乐节、“文艺赋美”演出、四季村晚及“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让群众文化“活”起来,乡村文化氛围“浓”起来。
基层群众中蕴含着巨大的体育能量。今年,新街街道以第四届全民运动会暨文化艺术节为载体,陆续举办乒乓球赛、羽毛球赛、篮球赛、“共富圈”景区村庄欢乐跑等一系列形式多样、覆盖面广的群众性体育赛事,带动近30万人次参与,极大满足了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文化需要,让“快乐健身”融入生活、成为常态、全民享有,让群众畅享健康生活。
一言一行见文明,点滴善举见精神。从田间地头到街头巷尾,来自街道各领域的社会力量组成的志愿者队伍积极参与到“新街U礼”全域文明实践中,用“接地气”的服务积聚城市文明的内涵,推动文明实践在乡村遍地开花。
一个个文化阵地的建成提升了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一场场文化惠民活动丰富了农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一次次文明志愿活动让文明的种子在广大群众心中生根发芽,推动形成了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随着如今登山热的兴起,上个月落地的“行走长山”项目进入了更多人的视野。这条全长近5公里、贯通长山东西全线的登山步道,串联起荏山碉堡、福庆寺等历史遗存以及梅岭书院、行之美术馆等城市文化新地标,推进了文旅深度融合发展,“长山种荏”正在一步步成为新街街道的地域文化标识。
阳光穿透冬日的云层,落满山丘、田野,将一个个村庄照耀得闪闪发光,似乎在述说着一场向美而行的精彩蝶变……
进入新时代,“千万工程”仍在不断升级拓展、更迭生长。如何推动新时代“千万工程”再出发、再深化、再提升?勇立潮头、先行示范,新街街道正在这片乡村振兴的沃土上续写更多“春天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