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祝美芬
一个地方,往往在你还没来得及了解它的人文历史之前,就通过某个契机与你偶然相遇了。所前,就是这样一个地方。
最初知道有所前这个地方,是在三十年前,那时我刚从师范学校毕业,分配到了萧山党湾中心小学教书。一次,有位先于我到此地任教的年轻男教师笑着告诉我们,他妈妈要来探望他,时间特意选在杨梅成熟季,到时候,她要拎两篮杨梅过来。在当时,很少听到有杨梅这样一种水果,我们生活在沙地,不太了解山上产出的各种水果。大家听此消息后,都跟他说,到时候别忘了共享,让我们也尝尝杨梅的味道。他说那当然。也就是那个时候,我才知道他家是在一个叫所前的地方,位于“上萧山”,离党湾这里很远。
一段时间过去,大家对杨梅这事已有些淡忘了。有天下班后,他突然提了一个杨梅篮过来请我们一起品尝。于是,大家带着一丝好奇品尝起来。杨梅的滋味有点甜又带点酸,我怕酸,因此尝了之后没留下多深的印象,只是见识了一种新鲜的水果而已。当时,他一边看着我们品尝,一边询问我们的体会,看到我们吃得眉头皱起来时他笑着说:“是不是很酸?”大家点头称是。他说其实他家的杨梅还不算正宗,最正宗的要数杜家村的,那里的杨梅才叫好,吃起来要甜一些。今儿只是让我们尝尝杨梅的滋味而已。
第一次见到杨梅树,颠覆了我先前对它的认知。那是第一次与所前亲密相遇。2007年的一个夏日,正值杨梅成熟季,那天我因白天要去招生,无暇照顾年幼的女儿,便将她托付给了一位同事帮助照料,准备傍晚忙完工作后再去接她。不料,下班之时接到这位同事的一个电话,告知有朋友要去他老家所前采摘杨梅,于是他把从未见过杨梅的女儿一并带过去了,让我如果有兴趣的话也自己驱车过去。
所前,在我这个沙地人心中是很远的地方,况且我是个路盲,要开到这样一个毫无地理概念的地方是个挑战。但杨梅,尤其是杨梅树,对我来讲充满了新鲜感。在好奇心驱使下,我便鼓足勇气独自驱车去造访这个栽有杨梅树的所前。一路上,一边回忆同事告诉过的路线,一边慢慢摸索着开,还真被我找到了。记得其中一个到点的标志就是村头的那棵樟树,后来才得知女儿那天还学会了爬树,爬的就是这株百年老樟。
等我抵达,同事便带我们去山上看他家的几棵杨梅树。我当时纳闷了,“杨梅树长在山上?不是在地里?它不是很矮吗?”听到我这一问,同事哈哈一笑,说杨梅树长在山上,还很高,并不是我想得那般低矮。我脑海里拼命消化着他传递的信息,把自己一向想当然的想象切换成高大的植株形象,但还是难以想象。我们跟随着他路过他们村的一座山,沿途识别着各样我们不知但他全知的山间植物,听着他在介绍“这是桃树、这是杏树、这是李子树,这段时间李子也成熟了,等下可以采几个尝尝”。就这么一路带着新鲜劲儿走过去,不久便来到了他家的杨梅树前。他指着一棵高高的树对我说:“给你看看,这棵就是杨梅树!”我望过去,见到这么高大的一棵树竟然是杨梅树,心中很是震惊,与我之前想象的完全不一样啊!“这下你知道了吧!”同事打趣道。同去的一位朋友感叹说:“那杨梅采摘起来也不容易啊,你看这枝头多高!”同事说采摘高枝上的杨梅就得爬上去,也有人因此而摔下来摔伤了腰的。大家听后都唏嘘不已,以前都不知道杨梅的得来是如此不易。
那天,这棵杨梅树可摘的熟杨梅在上午已被摘下来装篮了,树上还挂着一些有点红但还差一点火候的杨梅,为了体验采摘之乐,我采了两颗,女儿则由同事抱起来也去采了一颗,大家都很激动。过了看杨梅树、采杨梅之瘾后,我们便尽兴而返。天色已晚,便在他家用了晚餐。他父母硬要送给我们杨梅与红心李子。我们满载而归。
那天晚饭时,我发现同事父亲讲话自始至终,都十分积极乐观。于是,我便对同事说:“你爸看起来非常乐观,很开心。”他父亲听到我对他的这一评价后,说:“一户人家,一天当中一定要有笑声。”这句话,至今回响在耳畔。
时间一晃,十多年过去,一次作协去所前采风,那天正好下大雨,也是杨梅成熟时节。这次我们来到了名声在外的杜家村,车子在村中沿山而行,我们望着窗外雨水浇淋过的成片成片的杨梅林,林间有缕缕云雾缭绕,仿佛来到了桃花源。有两三个村民冒雨采摘杨梅,在路边售卖,同行的一位诗人买下了一篮,还带着魂灵儿的新鲜杨梅,让我们一起品尝,虽然现在杨梅在城区多有售卖,这时节家中也吃了好几回,但这刚采下的就是不一样,吃进去那份鲜甜,是道不尽的美味。果真,如三十年前那位老家在所前的同事所言:“真正好的杨梅在杜家村!”一方水土养一方杨梅,同一个所前,杜家的杨梅还真就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