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评论员 蒋小祺
19日,国际摄影大师、世界著名当代摄影艺术家斯蒂芬·肖尔在中央美术学院举办了一场讲座,但他发现很多听众低头看手机,就暂停讲座离席而去。
很多开讲座或作报告的人,可能都已经对听众低头刷手机见怪不怪了。但站在一个老一辈摄影大师的角度看,自己精心准备的讲座被那么多人“无视”,产生愤懑情绪是可以理解的。
这场讲座的不欢而散,让人们再度关注到对手机的高依赖度制造的多重场景冲突问题,这恐怕也是现代都市人难解的困局。
早在2020年,中国青年报曾面向全国各地的2077名大学生发起关于手机使用情况的调查,结果显示,仅14.05%的受访者每天使用手机时长在3小时及以下,27.88%的受访者日均使用手机3到5小时,33.32%日均使用5到8小时,还有24.75%使用时间在8小时以上。
如今是2024年,毛估估,人们使用手机的时间恐怕会比4年前更长了。很多人甚至患上手机依赖症,哪怕去图书馆看个书或看场电影、吃个饭,中途也会忍不住掏出手机看看。其实,手机里可能并没有什么重要讯息要回复,更多时候只是一个刷手机的习惯而已。一个现实问题就是:大部分的成年人做不到一个小时不看手机。
这就不得不让我们重新审视手机到底霸占了我们多少注意力的问题。正如离席之前的斯蒂芬·肖尔聊到注意力问题:“我发现今天在场的各位,其中有非常多的人从头到尾都在看手机。你们今天特意来听这个讲座,却都不能够集中注意力。那么你怎么能够在意,你平时吃的东西,或者太阳照在你皮肤上的那种感觉呢?我们今天就到此结束,挺好的。”
这句“挺好的”,听来感觉既愤怒又心酸。
也许,我们总觉得刷手机只是利用了碎片时间,或者觉得是一种放松。但实际上,这种习惯会让人们失去更多的可控时间。长时间刷手机后,我们的注意力变得越来越涣散,慢慢地,我们越来越难以集中注意力看完一本书,或做完一个手工活,甚至连陪孩子在水池钓个鱼都有些不耐烦……
我们每天忙忙碌碌,但一段时间下来,会发现人生并没有真正的进展。这时候首先要意识到积累出高质量不被分心的时间的重要性。手机里有一个查看屏幕使用时间功能,我们可以给自己设定一个小目标,就是让手机使用时间降低至少一小时或者更多。接着,你可以给自己设定第二个、第三个乃至更多小目标,让每天的点滴积累成为一幅大拼图的一小片,虽然看上去不起眼,但日积月累之后,就会汇集成一幅完整的画面。要记得,不能任性地让时间真的“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