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孔亮燕
虽然已年届七十三周岁,但柳立新还时常乐此不疲地或奔波于各大工程工地,为现场问题“把脉问诊”,或在技术咨询学术论坛上建言献策。在他数十年如一日的土建技术生涯中,一项项工程建设,一次次技术处理,都凝聚着他的专业智慧和汗水。
柳立新从小就怀揣着建筑的梦想,1976年从浙江大学土木系工民建专业毕业后,他便踏上了土建结构工程设计、监理、管理的道路,而这一干就干了将近50个年头。即便早已从工作岗位上退休,但他依旧没有离开自己热爱的行业,继续发挥余热,在土建结构之路上绽放着光芒,书写着属于自己勤勉好学、退而不休的精彩人生故事。
老建筑人见证城市变迁
在柳立新看来,自己的职业奋斗史,可以从1976年进入杭州齿轮箱厂说起。“大学毕业进厂后,我担任设计施工组组长,主要负责设计住宅厂房。我还记得1977年厂里安排我帮助城南公社设计四层楼的城南招待所,那已经算是当时萧山的最高建筑了。”对于这个细节,柳立新记忆尤深。几年之后,勤劳刻苦的柳立新逐渐成长为队伍中的中坚力量。为了更好地发挥专业特长,他先后调入杭州钱江综合开发总公司、浙江华通集团担任总工程师,负责技术管理工作。
20世纪90年代,萧山的城市建设进入了高速发展的时代,酒店、公建、住宅楼纷纷拔地而起。而彼时,也正是中国建设工程监理制度拉开序幕之时,我国开始逐步实行工程监理试点、全面推行及强制实行。于是,由柳立新作为主要筹建成员的萧山工程建设监理事务所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柳立新说,最令他自豪的是,像萧山国际酒店、萧山新世纪广场等很多当时萧山地标性建筑的工程监理,都是由他担任总监理工程师。
时间的车轮滚滚向前,在见证时代发展的同时,柳立新深感,国家的日益繁荣,也为建筑类技术人员提供了科技创新、施展才能的平台。1994年,他评上了高级工程师;1996年,他开始担任杭州市第三高级技术职称评委和萧山区中级技术职称评委。1997年,全国正式举行注册监理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柳立新第一时间报名,通过认真备考,一次便通过了考试。“如果我没记错的话,我应该是萧山第一个拿到国家注册监理工程师证书的人。”
退而不休积极发挥余热
2003年,柳立新从杭州天元建筑设计院提前光荣退休。但他认为,对技术的学习、总结和创新是无止境的,奋斗在工作一线的信念也始终不会变。柳立新说,他对建筑±0.00以下结构的地基工程在各类不同地质土层情况下的地基处理、桩基工程、深基坑支护设计特别关注,这也成为了他退休后继续钻研的方向。
柳立新还记得,刚退休那会,就有公司邀请他去舟山的一个商住楼项目做技术顾问。“那是一个用劈山石渣回填的围海造地项目,建筑面积有44.8万平方米,在石渣地基中的桩基施工过程中碰到了难题。”为此,他多次深入施工现场,详细了解当地的地质状况,对各类打桩方案进行分析论证,最终提出了“大吨位静压桩架引孔”的打桩方案。“这个施工方案很好地解决了舟山地区在围海造地的石渣地基上进行打桩和建房的可操作性。”更令柳立新欣慰的是,目前这个打桩技术已在舟山地区石渣回填的围海造地项目上普遍推开,从实践上再一次论证了这一技术的可行性。
在完成工程项目的同时,柳立新还积极开展经验总结和理论研究工作。通过总结舟山项目的经验,他在《地基处理理论与实践(2006)》——第九届全国地基处理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发表了《大面积深厚石渣填土地基中打桩技术的突破》这一颇具含金量的论文,同时在省级刊物上也发表了多篇地基处理成功案例的论文。
2004年开始,“危大工程”专项施工方案评审制度开始执行。作为行业专家,柳立新先后参与了区内外多个深基坑局部坍塌、江堤工程局部滑移坍塌、路面坍陷及严重坍塌等项目的技术分析、调查报告和加固处理措施,彰显了一名“老建筑人”的社会责任与担当。
对于柳立新来说,退休后的生活反而是更加忙碌和充实的。凭借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过硬的专业技能,他被聘为浙江省岩土力学与工程学会岩土工程施工专业委员会委员、杭州市危大工程专家库成员、萧山区住建局建设工程质量协助监督专家、滨江区建设工程施工安全风险控制专家委员会特聘委员等,还在众多评审项目中担任专家组长,始终在建筑工程行业里发光发热。
将近五十年的兢兢业业、任劳任怨,诠释了柳立新对建筑工程工作的无比热爱和坚守。他说,只要身体允许,他还将力所能及地发挥余热,继续与同行们一起,在建筑行业里尽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