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汪恒
为什么说“捅破窗户纸”?原来,古代中国没有玻璃,窗户是要糊纸的。俗语“捅破窗户纸”中的“窗户纸”说的就是过去窗户上糊的那层纸。类似的问题还有很多,如古建筑的屋顶有哪些样式?屋脊的仙人走兽都有哪些?繁复的斗栱、美轮美奂的藻井有什么寓意?中国人为什么喜欢住合院式房子?……在百万粉丝博主“杨爸图说”的《有趣的中国古建筑》这本书,答案一一揭晓。我们能够从中发现古建筑独特之美,传承千年传统文化,领略中式极致审美。
这是本超有趣的中国古建筑漫画科普读物。作者从古建筑的屋顶样式,屋顶的脊饰如走兽、脊刹、鸱吻,再从古代的窗户讲到四合院、亭、台、楼、阁、塔等内容,详细介绍了古建筑的演变史和背后的传统文化、趣味知识,全书图文并茂,通俗易懂。我们会看到令人惊艳的仙人走兽、飞檐翘角等图画,知道每一块瓦、每一寸木头、每一抹色彩在古建筑中的作用,及其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和古人智慧,更好地理解当时的古人生活样貌,懂得古建筑的了不起和伟大。
在古代,建筑被称为一种“匠艺”,大至一宫一殿,小到一宅一院,都离不开匠人们一代代传承的精心雕琢。“屋顶翘起来是文化,也是技术。”我国大部分地区,冬季较为寒冷,屋顶翘起得更高,阳光就能照进室内更多,室内会更温暖;雨水顺着曲线的屋顶能流出去更远,这个物理学现象叫“最速曲线”。盛唐以前的屋顶基本不起翘,随着塑造屋顶曲线变化的技术日趋成熟,宋元时期形成飞檐,明清时期屋顶更陡,到了人不能站立的程度。这种设计除了有实用性,还体现了中国人特有的审美,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中追求的“天人合一”。
“建筑等级不完全是负面的,它让建筑群拥有音乐般的节奏。”明清时期,决定建筑等级的因素不仅有屋顶的形式,还有建筑的体量、斗棋的规格、屋顶的色彩、室内外的彩画、台基、门窗等。建筑等级让建筑群有了主次、大小、高低、疏密等特点,尤其是故宫、明清陵寝的设计,拥有如音乐般的节奏。决定屋顶色彩的主要材料是琉璃。明清时期,黄色琉璃瓦为皇家专用。屋顶沾点“黄”等级就高一些。在清代,屋顶的形式相同,屋顶的色彩不同,建筑的等级就不一样。
“在建筑史上,瓦是我们祖先了不起的发明。”早期的瓦当是高古的艺术,它除了实用功能,还有装饰功能。秦始皇陵北2号建筑基址出土了一件大半圆形瓦当,当面图案由两条造型奇异的夔纹组成,两夔左右对称,气韵生动,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东汉以后,瓦当越变越小,艺术光芒逐渐黯淡下去。后来,文字瓦当的数量骤减,各种图案瓦当也渐渐退出历史舞台,代之以莲花纹、兽面纹(狮子的变体)瓦当。瓦当艺术越来越单一,明清时期的宫殿瓦当几乎以龙凤“统一天下”。
为什么中国民居大多“坐北朝南”?究其原因,与我国的气候有关,坐北朝南的房子在采光上有着显著的优势。中国各地,特别是北方,建房大多遵循坐北朝南的原则,小到一栋房,大到一个村、一座城,都是如此。皇帝的宫殿也不例外,西安的唐大明宫、北京的明清故宫也是坐北朝南的。另外,古建筑的冬暖夏凉的确为真,如北方的传统建筑正房的左右和北面有厚墙,不仅挡住寒冷的西北风,还能保温;陕北的窑洞、河南地坑院等传统民居因地制宜,都具有冬暖夏凉的效果。
建筑是凝固的历史。此书开篇从一棵树开始,作者带我们进入到历史中去,给大家带来一场古建普及类的视觉盛宴,如绘画、装饰、纹饰、历史、地理与人文等,那些充满古人智慧的建筑重新鲜活起来,绚丽多姿的藻井,独具智慧的斗拱,宏大的土楼……我们独有的木建筑不仅仅是物质文化,更是汇集了先民的智慧和工匠的匠心。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本书,去领略那古老而神秘的建筑之美,去感悟那深厚而悠久的文化之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