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靳林杰
时间走到2025年,新年伊始,一则关于出行的新闻让不少“打工人”很开心。由安徽宣城发往杭州萧山的G7685次列车,完成首趟运行,用时仅一个多小时。对于不少两地上班的人来说,这意味着“坐着火车上下班”的美好愿景成了现实。
这样的新闻为何让人开心,因为事关“回家”这个主题。
据统计,目前有500余名萧山本地的羽绒产业从业人员在宣城工作,对于这趟列车的需求不小。但此前有萧山去宣城的高铁,却没有宣城直接回萧山的线路。这对于不少人来说,回家之路需要花费更多时间。畅通回家路,方能留住更多人才,所以新线路的运行,对于两地“打工人”而言,是最佳的新年礼物,这份礼物实在,“送”到了心坎上。
往大了说,一趟列车串联了萧山和宣城,交通更便利了,意味着让两座城市的关系更紧密了,让两地实现深度交流又迈了一大步。往小了说,两地的人可以有更多的流通,大家不会因为“离家太远”这几个字而感到心存芥蒂、不愿出发。如今,一个多小时就能回趟家,也会让更多人愿意出行。
虽然这只是一趟列车开始运行的新闻,却让更多人有了盼头。会不会自己工作的城市和家乡能够在交通上也“无缝对接”?会不会等些日子就能看到关于自己回家的直通列车开通的新闻?会不会自己也能实现“火车上下班”?一趟列车,其实不仅让相关人员欢呼雀跃,也让更多“打工人”的心里有了盼头,这个盼头瞄准的便是“回家”。
临近过年,“回家”二字显得弥足珍贵,关于“回家”的话题又好像被摆上了面儿。
事实上,对于不少在外地工作的人而言,最近的聊天话题总离不开“回家”,对于不少人来说,能顺利买到回家的票,成了年前最大的心愿。
再看最近每天的新闻报道,也常常能见到“春运”的字眼。比如铁路部门早早做好准备,在重点地区和高峰时段加大运力投放等等新闻,总是在这样的时刻显得格外应景且温馨。不少人看到“加大运力”,就仿佛看到了“回家过年”的心愿又落实了几分。
中国人对于“回家”,其实是有刻在骨子里的“执着”的,像是融入血脉的基因。对于很多人而言,“回到了家”,才算是“过上了年”,和家人团聚,才是“年味足了”,这是不少中国人的心态。所以,被喻为“地表最大规模人口迁徙”的春运,对于中国人而言终究是“太重要了”,毕竟春运意味着“回家过年”。
如此来看,临近过年,不妨多一些关于“回家”的新闻应应景,毕竟很多人忙碌了一年了,当下最大的盼头就是“回家”。多来一些关于“过年回家更快了”“票能买到了”类似的新闻,多来一些当下冬日里最暖心的好消息,其实真的挺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