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14日 星期二       旧版入口 |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当前版: 03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管办分离”是中国足球的解药吗?

  ■首席评论员  俞海波

  近日,中国足协高层传出消息,2025年年初起将实施“管办分离”改革。中国足球行政管理和职业足球联赛运营彻底分开,足协不再参与联赛管理,而是专注于国家队、青少年培训及社会足球的发展。联赛具体运行事务则归于新成立的中足联。

  “管办分离”其实并非新鲜事物,几乎所有的足球强国,搞的就是这一套。就连中国足协首次提出要“管办分离”改革时,也已经是10多年前了。既然有现成的作业可抄,为什么推行起来还是如此缓慢?归根结底,还是观念的转变,不是那么容易。

  从市场经济的角度来看,运营职业联赛的最大目的是什么?是赚钱,是开拓市场,做大蛋糕,共享红利。职业联赛,就是市场化的产物,各个俱乐部是市场经济的主体,谋求经济收益是天然的倾向。

  然而,从实际情况来看,恐怕管理者、运营者和相当一部分球迷并不这么认为。他们还是认定,职业联赛最重要的任务是为国家队服务,运营联赛就是为了让国家队队员保持比赛状态。

  这样的分歧,本质上就是联赛和国家队哪个优先。在国内足球氛围下,把国家队放在首位才是政治正确,这就是“管办分离”无法推进的最大阻碍。也是在“国家队优先”的观念下,联赛为国家队让路,乃至出现豪赌世界杯、奥运会的各种奇葩操作,都是再正常不过的运营思路了,可以说,这就是近年来中国足坛的现状。

  在举国体制时代,这种观念当然没有问题,然而在职业联赛已经市场化的今天,就显得格格不入了。要求牺牲联赛保国家队,无疑是侵犯了市场主体,也就是各俱乐部的权益,是对市场规则的践踏。一个号称“职业”的联赛,却无法保障参与者的权益,又有谁愿意进场呢?

  所以,无论是管理者还是普通球迷,必须树立这样的观念:职业联赛才是最根本的存在,有联赛繁荣才会有国家队水平的提高。能够持续从观众、球迷身上赚钱,这是职业联赛的生命线。这就注定其必须要服务好球迷和观众。高水平的职业联赛,往往也是球迷体验最好的联赛。只有服务好球迷,获取持续的收入,职业联赛才会维持竞争力,给球员提升水平的舞台。主管协会才会有足够资金扶持青训和业余联赛,家长才会愿意让孩子入行。而足够多的人才储备,才会进一步促进良性竞争,从而提升一个国家的足球水平。这样的正向循环,并不是空想,而是一个个足球强国的实践。

  “管办分离”是不是中国足球的解药,答案已经不言而喻。然而天下事知易行难,而且还是足球改革这样短期内难以看到效果的事,推进之不易可想而知。要知道,就连职业足球的“老家”英格兰,进行联赛改革后,也要经过近20年的惨淡经营,才迎来足球人才的井喷。推进中国足球改革,也要有足够的韧性,耐得住寂寞,才能坚持到春暖花开那一刻。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时政新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时评
   第04版:综合
   第05版:天下
   第06版:新媒+
   第07版:公益
   第08版:文化 悦读
临近过年 这样的新闻应景
学生放假时间为何成为争议焦点
“关键小事”更见为民真功夫真情怀
“地板价”火车票
“管办分离”是中国足球的解药吗?
理性对待瘦身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