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首席记者 蒋超)治国之道,富民为始。昨日,《萧山区以“千万工程”牵引缩小“三大差距” 持续擦亮“源起地”金名片 打造共同富裕区域范例实施方案》正式发布。把“融合”作为关键点,把“富民”作为落脚点,我区部署打造共同富裕区域范例重点任务,大力推进“千万工程”在萧山再深化再提升。
一直以来,城乡差距、地区差距、收入差距这“三大差距”,是在推进共同富裕过程中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从《实施方案》来看,“强城提质增效”“兴村提档升级”“融合提速进位”“富民提标扩面”等4个方面共有18项具体任务,既善用经验、推陈出新,又先行先试、精益求精,进一步丰富了“千万工程”内涵、拓展了建设领域,力争用最快速度、最高质量将“三大差距”缩小到合理区间,打造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的“萧山范例”。
聚焦强城提质增效,我区将加快浙大二院萧山院区等重大项目建设,规划打造“县城—中心镇—重点村”发展轴,加快培育通用人工智能、合成生物、激光制造等前沿领域产业,辐射放大区位优势;聚焦兴村提档升级,持续推进乡村片区化组团发展和农村人居环境长效管护工作,深入推进现代“新农人”培育工作、积分制等数字化治理手段迭代应用,焕新蝶变和美乡村;聚焦融合提速进位,深化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改革,高质量建设“四好农村路”,深化公共服务“七优享”工程,统筹推进城乡一体;聚焦富民提标扩面,做强“科创+农创”,加快“土特产”全链发展,完善城乡重点群体就业精准识别和支持帮扶体系,拓展渠道联农富农。
按照目标,2025年,我区将力争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的新模式新机制,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到2027年,全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82.3%,率先实现和美乡村高水平全覆盖,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至1.5以内;到2030年,全区城乡融合发展更加平衡充分,城乡共富更加可感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