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09日 星期三       旧版入口 |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当前版: 06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樱花如期 咖啡如故

  文/王哲君

  春日萧山城河街,樱花树如期绽放,粉白的花瓣沿着河岸飘落,时光在此处轻轻打了个结。

  沿花影前行不过百步,一扇木色门扉半掩,印出里面恬淡静谧的灯光,头顶上写着“anfu咖啡”,熟悉这条街区的人记忆一下子翻涌起来——这里曾是萧山日报的旧址。深入店内,后窗能望见老报社的后院。

  樱花年复一年盛开,旧报社的铅字油墨已散,被浓郁的咖啡气息代替,砖墙上的爬山虎依旧攀爬,新与旧在此微妙交织,像一场无声的对话。

  旧报社的影子 新咖啡的语言

  anfu的选址也算深入社区,算得上社区咖啡店,但它更像一个故事的容器。主理人Anfu提起选址时,目光掠过尚好的春色。三月开业至今,anfu 咖啡迅速成为萧山区打卡榜首,却并非依赖营销。有人说是因毗邻用老报社改建的青年活动中心,家长们在等孩子时总爱来喝一杯;也有人归功于门口的木质长椅与绿植,适合拍照。但有报纸情节的人,更愿意相信,那扇后窗里藏的玄机——透过玻璃,还能瞥见老报社后院的桂花树。春有樱花,秋有桂花,这个房间也仿佛留有打印机的轮廓。  

  这像极了咖啡馆的定位:既扎根于社区烟火,又试图凝固某些消逝的痕迹。书架上的《瓦尔登湖》《三体》《清醒纪》并非装饰,而是主理人刻意挑选的“可读之书”。“假书只能摆样子,但真书能让人们坐下来。”主理人Anfu说。

  午后,有人蜷在这里的座位里翻书,手边是一杯名为“禁忌果实”的特调——蓝莓与茉莉花茶交织的紫色液体。两种浆果相融,甜味散开,仿佛置身梦幻之境。“我给这里的特调都写了‘物语’。”Anfu说,“就像‘禁忌果实’的物语是:Remembering,回忆。”  

  Anfu的朋友圈文案,进一步将这种文艺气质具象化。一句“Co+2Fe=Coffee”,用化学方程式戏谑地解构咖啡的“续命”功能;而“治愈我神经系统”的调侃,又暗合了老报社时代文字对心灵的抚慰。这些俏皮话像铅字般被精心排版,发布在社交媒体上,仿佛旧日报纸的副刊换了载体重生。正如一条动态:“万物皆需日光,生活皆要方向”——既是对顾客的邀约,亦是对《萧山日报》精神的隐秘致敬。

  咖啡豆里缱绻的“重庆森林”

  anfu菜单像一本微型城市志。六款基础咖啡,六款季节特调,每一杯都藏着地理与情感的坐标。主理人刚从上海归来,带回“OPS”的灵感:单价55元的特调咖啡,在萧山被压至30元出头。“社区店不该让人望而却步。”他说。但廉价不等于潦草,“凤梨罐头”特调加入菠萝与茉莉花,致敬《重庆森林》,也致敬爱情;而“萤火之光”用百香果与甘蔗糖模拟夏夜的闪烁,物语写道:“正如漆黑夜晚里的星点。”  

  这些文案为这些咖啡注入了更多叙事维度。5月的“极地雪茄”特调被形容为“一口冰火交织的探险”,3月的抹茶甜品则配上“爱情的绿让你发慌,抹茶的绿让你发光”——文字游戏与产品特性精准咬合,让人想起老报纸标题的凝练与机锋。甚至连日常问候也充满诗意:“周末已备妥至美的心境,等你来光顾。”这些句子被截图传播,成为年轻人口中的“咖啡文学”。Anfu说:“好的文案和好咖啡一样,需要余韵。”

  消逝和生长的矛盾交错

  坐在咖啡馆最里的位置,后窗框出一幅矛盾图景:近处是自家绿植郁郁葱葱,远处是老报社的斑驳砖墙。一位报社故人曾指着后院说:“那里以前停着直播车,咖啡吧台的位置以前堆满报纸,那个地下室还有流浪猫呢。”但此刻,穿行的年轻人举起手机,对着窗外的城河街拍照,仿佛在拍摄一场小型考古。  

  这让人想起主理人提到的“矛盾”——工作日来打卡的多是网红与好奇的游客,周末则挤满家长与老街坊。对面其他咖啡店聚集的机车客、淘钻客,anfu更像社区客厅:妈妈们讨论孩子的学习,年轻人翻着《罗生门》,白领在角落修改方案……不同时空的群体在此短暂交汇,如同樱花树下,花瓣年复一年落下,树根始终未动。  

  anfu的咖啡杯上,水痕蜿蜒如铅字印刷的油墨,新泡的咖啡热气模糊了新旧界限。此处应该有一个全新的故事:“坐在旧报社的窗前,你喝的是拿铁,也是1998年某篇未刊发的社论。”

  一杯咖啡连接人和人的回忆

  “停车难是老城区的通病,但总有人愿意为了一杯咖啡绕路。”Anfu苦笑。这或许揭示了某种城市生存逻辑:在便利店与连锁品牌蚕食街角的时代,独立咖啡馆必须提供“无法被替代的理由”。对anfu而言,这理由是空间、故事与时间的糅合。  

  书架上的《瓦尔登湖》旁摆着新购的书,旧书未撤,新书已添。后院的荒草与咖啡馆的绿植共享同一片泥土,樱花开了又谢,但根须始终向着深处生长。当萧山日报搬离旧址,打字印刷成为往事,anfu用咖啡的香气填补了空缺——它不试图对抗变迁,而是成为变迁的一部分,像一条柔软的纽带,连接着旧报社的沉默与新一代的喧哗。  

  那些在社交平台被点赞的文案,最终也成了这种纽带的注解。“特调极地雪茄”配图一杯冒着“寒气”的咖啡,背景可以是老报社门路口的樱花。很想在底下回复:“你看,这里的特调也许会过季,但樱花和旧院永远在。”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时政新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综合
   第04版:天下
   第05版:萧友圈
   第06版:生活
   第07版:财经
   第08版:财经
《血孩子》
樱花如期 咖啡如故
《南京味道》
《从莫扎特到贝多芬》
《人性的,女人性的》
咖啡因:人类“醒神剂”的奇妙之旅
《巴黎评论·出版人访谈》
《如何阅读一棵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