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融媒体中心的录制间里,我们见到了林宗强。他身形高瘦挺拔,骨架线条利落,举手投足间既有少年的清爽又不失艺人的精致感。这个27岁的年轻人,身兼短视频创作者、歌手、主持人、演员等多重身份,全网粉丝超过70万。从北京到杭州萧山,从校草大赛30强选手到单曲《你离开之后》的创作者,他的成长轨迹如同一条蜿蜒的河流,既有急流勇进的转折,也有沉淀思考的广阔。
■文/曹初阳 赵炎烁 图由林宗强提供
北漂少年的“破界”之路
2018年,还在北京某高校就读的林宗强未曾想到,自己会在短视频平台收获50万粉丝。彼时的他,为了赚取生活费,出镜参演了老师和学长拍摄的微电影。“那时纯粹是为了谋生,但拍着拍着,发现自己对镜头语言越来越着迷。”大三时,他尝试将创作重心转向抖音,用碎片化的镜头记录生活,却意外走红。“没想到就是一条记录生活的视频,一夜之间涨了5万粉,我才意识到新媒体时代的可能性。”
毕业后,他面临人生的重要抉择:留在北京还是南下萧山?彼时,无忧传媒正将战略重心向长三角转移,林宗强敏锐地捕捉到了机遇。“新媒体行业需要更开放的生态,杭州的电商基因与内容创作土壤,让我看到了职业跃迁的可能。”尽管对北京充满不舍,他还是带着一台相机、两箱行李,踏上了开往萧山的高铁。
签约无忧传媒后,林宗强经历了职业生涯的“三重蜕变”。首当其冲的是从草根创作者向职业艺人的转型。“公司安排了声乐、主持、舞台表现的系统培训,我才发现过去所谓的‘天赋’,在专业体系面前多么单薄。”他回忆第一次参加省级文旅推介会主持时的窘迫:“站在台上,腿抖得几乎握不住话筒,台下坐着的都是领导,那种压迫感远超短视频镜头。”
更大的挑战来自音乐领域。单曲《你离开之后》的诞生,被他形容为“一场与自我的搏斗”。大学时期偶然听到张杰的《我们都一样》,让他萌生了音乐梦想,但播音主持专业出身的他,一度陷入“字正腔圆却缺乏情感”的困境。“录音棚里连续录了五个小时,制作人摇头说‘你只是在复刻音符,不是在唱歌’。”为了突破瓶颈,他会在清晨的湖边练声,甚至将歌词逐句拆解,写下每句背后的故事。“直到某天深夜,我突然明白:唱歌不是技术展示,而是把灵魂的频率具象化。”最终,《你离开之后》在网易云音乐上线首周播放量破百万,评论区涌入数千条“听哭了”的留言。
全能艺人的社会责任
如果说音乐是林宗强的“情感出口”,那么影视和主持则是他探索职业边界的试验场。在短剧《德尔湾传说》中饰演亿万富豪“刘老板”时,他一度陷入迷茫。“导演说我眼神太清澈,不像历经商海沉浮的企业家。”为此,他专门观察企业家俱乐部的成员,学习他们握酒杯的姿势、谈判时的微表情。一场商务谈判戏中,他即兴加入手指轻叩桌面的细节,被导演称赞“有了老狐狸的质感”。
林宗强的演艺事业越来越全面。去年生日当天,他辗转于活动主持、新歌录制与直播带货之间。化妆间里,母亲一通“记得吃饭”的电话让他骤然停住。杯中凉透的咖啡顺着掌纹渗入衣袖,他忽然读懂那些年母亲无声的牵挂:“她从不追问我能飞多高,只在意我飞得累不累。”曾令他焦虑的“全能型艺人”标签,此刻化作温暖的注解——主持磨砺的控场力、演戏沉淀的共情力、歌唱淬炼的情感张力,这些看似割裂的技能,在亲情的浸润下悄然交织成网。“就像母亲曾说‘喜欢就去做’,如今每个领域汲取的养分,都在为彼此赋能。”他望着镜中多重身份的自己,笑意释然。
亲情温暖着他,他也想为中老年“妈妈们”撑起保护伞。2023年,林宗强多了一个新身份:萧山公安“达联会”正能量宣传员。在反诈宣传活动中,他接触到大量触目惊心的案例。“有位阿姨差点把老伴的抚恤金转给骗子,只因对方冒充‘公安’说她涉嫌洗钱。”这件事让他重新审视“影响力”的含义。如今,他总在西装内袋放一本反诈手册,“哪怕只能拦住一个冲向悬崖的人,这份工作就有意义”。
这种责任感也渗透到他的商业合作中。作为“萧山好物推荐官”,他拒绝过数家“高佣金低品质”的带货邀约。在林宗强看来,艺人带货不应止于“叫卖”,而要成为文化与商品的翻译者。
这座城市带给他的温暖
采访中,林宗强翻出手机里一封粉丝来信。信中写道:“你是亲情、友情、爱情之外的第四种长情。”这句话让他瞬间破防。“有次演出结束,那个女孩用纸片给我扇风,手心全是汗。这些细节让我意识到,所谓‘偶像’,其实是和粉丝互相照亮的存在。”
这种羁绊也改变了他对城市的认知。初到萧山时,亚运会的建设热潮让他震撼;而真正给予他归属感的,却是小吃店老板娘多塞的一个萝卜丝饼,或是老船工刻在木船上的波浪纹。“这座城市教会我,真正的‘好物’不在网红打卡点,而在那些粗糙却温暖的手作里。”
谈及未来,他渴望挑战“被困在时间循环里的哑剧演员”这类角色。“十二岁时看《楚门的世界》,觉得每个人都是提线木偶。现在我想演绎那些‘无声的呐喊’,就像西湖边的肖像画家说的:真正的困局在喉咙里。”
后记
采访结束时,林宗强提到他正在筹备的新单曲,歌曲的灵感来自湘湖的橹声。“老船工说,水波里有南宋诗碑的倒影。我想把这些看不见的文化密码,唱给更多人听。”从短视频创作者到文化传播者,他的故事印证了一个道理:在新媒体时代,内容创作者的终极使命,或许正是将流量转化为照亮现实的光束——既要有破界的勇气,更需扎根的耐心。
致五年后的自己
嘿,林宗强同学!
此刻我正坐在萧山半夜两点的录音棚里,耳机里循环着《你离开之后》的母带,混音师在玻璃后比了个“OK”的手势。突然很好奇:五年后的你,是站在更大的舞台上唱歌,还是发现了比聚光灯更迷人的光亮?
记得2024年那个在湘湖划船的老船工吗?他说“橹摇开的水纹里藏着南宋的诗”。现在的你,有没有继续做那个“读诗”的人?无论是反诈宣传片里攥紧的话筒,还是短剧片场被NG十次的镜头,希望你都像当年接住每一位给你递来矿泉水瓶的老师们,稳稳接住每个机会。对了,妈妈总说“别只顾着赶路”,现在陪她视频通话的时间,该从每月一次变成每周一次了吧?
如果偶尔迷茫,就想想钱塘江夜跑时看到的跨江大桥——所有抵达都是无数钢筋的坚持。你曾说想演“困在时间循环里的哑剧演员”,不知道这个角色是否已找到你?但无论如何,请保持那份在录音棚里死磕高音的笨拙,希望你西装内袋依旧藏着棒棒糖和反诈手册,请记住善良比流量更耐存放。
最后,如果2029年的世界依然喧嚣,看着车来车往,人来人往的影子,也像极了当年那个在搜狐校草大赛后台手抖的北漂男孩。人生如湘湖的船,摇摇晃晃才看得到倒影里的星辰。
祝:
眉目有风霜,心火永不凉。
2025年的你
于一个泡面凉透的深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