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18日 星期一       旧版入口 |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当前版: 08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从钱塘江畔到雪域高原 一场跨越山河的教育接力

萧山六中物理教师沈翔的三年援藏育人路
  沈翔老师利用课余时间给学生做实验

  和徒弟卡卓措一起自制教具

  萧山六中毕业生骑行到拉萨看望“翔哥”

  ■记者 潘佳佳

  三年前,萧山六中的物理教师沈翔做了一个特别的决定——报名成为浙江省第三批“组团式”援藏教师。当被人问及原因时,他只是笑笑:“心里有向往,脚下就得有行动。”三年后的今天,当他结束援藏工作回到萧山时,心中多了一丝眷恋,行李箱里装满了学生手写的藏文信、精心准备的小礼物,还有一份沉甸甸的教育情怀。

  从钱塘江畔到雪域高原,近四千公里的跨越丈量的不仅是海拔的攀升,更是一位教育工作者精神境界的升华。在拉萨那曲第一高级中学的三年时光里,沈翔完成了从物理教师到英语教师的跨界转型,从班主任到“传帮带”引路人的多维蜕变。他用知识与智慧浇灌着高原上的格桑花,也用坚守与担当诠释着新时代教师的责任与使命。

  在缺氧和跨界之间,把“不可能”变成“我可以”

  初到平均海拔为3650米的拉萨,高原反应便给沈翔来了一个“下马威”:头痛、失眠,夜里常常无故醒来。但他硬是坚持了下来,他说:“既然来了,就不能被这点困难打倒。”然而,令他没想到的是,更大的挑战接踵而至。由于拉萨那曲第一高级中学英语教师紧缺,他需要从物理教师跨界担任两个班的英语教师。

  “说实话,刚接到这个任务时,我整晚都没睡着。”回忆起当初的忐忑,沈翔的眼中闪过一丝笑意。这位物理教师很快调整心态,将这次跨界视为拓宽知识面的机遇。于是,一套严格的学习计划在他的日程表上立即成形:每天1小时批改作业、3小时钻研单词、4小时备课设计、1小时与老教师交流。办公室里,经常能看见他捧着英语词典和电脑查找资料的身影,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地记满了语法要点。功夫不负有心人,第一次期中考试,他所带的班级英语成绩跃居年级第三,创造了跨学科教学的成功范例。

  在英语教学取得突破的同时,沈翔的班主任工作也开展得有声有色。他创新班级管理,建立值日班长制度,让学生自主管理;坚持每天与两三名学生谈心,了解他们的学习和生活;组织足球赛、文化知识竞赛、合唱比赛等活动,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课余时间,他还给学生们讲杭州的西湖、断桥,讲萧山的萝卜干、花边,鼓励他们“多走出去看看,世界很大”。这些温暖的互动如同播撒在高原上的种子,让师生情谊不断地生根发芽。

  从最初听不懂藏语,到能简单交流,语言的隔阂也在朝夕相处中渐渐消融。学生们亲切地称他为“翔哥”,这个朴实的称呼里,无疑饱含着跨越民族的深厚情谊。

  点燃教育火种,留下“带不走”的教师队伍

  “援藏不仅要‘输血’,更要帮助‘造血’。”沈翔深知培养当地师资力量的重要性,为此他精心设计了一套“传帮带”培养体系。2023年,他与藏族教师卡卓措结成师徒,为其量身定制了三年发展计划,通过听课评课、教案指导等方式全方位帮扶,多维度提升徒弟的教学能力。无论是日常教研还是公开课准备,总能看到他与徒弟反复推敲教学设计的场景,从教学目标设定到课堂互动设计,每一个细节他都不放过。

  个人带徒只是起点,沈翔又积极参与学校的“青蓝工程”。他跟随援藏教师团队一起开展课题研究,打磨精品课例,组织教学沙龙,为年轻教师搭建成长平台。这份倾囊相授的真诚很快开花结果,由他指导的物理教师团队不仅在那曲市教学竞赛中屡创佳绩,更有4人在西藏自治区的教学竞赛中获奖,1人成长为学科带头人。“看着本地教师从青涩到成熟,比自己获奖还高兴。”沈翔欣慰地说。这支“带不走”的教师队伍,正是他留给西藏教育事业最珍贵的礼物。

  沈翔的教育情怀不仅温暖了校园,更照亮了广袤牧区。三年来,他6次随援藏团队踏上送教之路。其中,最令他难忘的是在海拔4800米左右的那曲市高级中学,刚下车他就因高原反应而头晕目眩,但看着教室里孩子们期待的眼神,他毅然拿起吸氧瓶走上讲台,完成了《相对论时空观与牛顿力学的局限性》公开课。课堂上,他深入浅出的讲解赢得了阵阵掌声,而他带着吸氧瓶坚持上课的身影,也成了许多人心中难忘的画面。

  千里奔赴见“翔哥”,教育回响传高原

  在援藏的日子里,最让沈翔动容的,是来自萧山六中毕业生“反向援藏”的探望。4名毕业生特意乘飞机前来看望,2名毕业生更是做出了令人惊叹的“壮举”——从杭州一路骑行到拉萨,只为见一见高中生涯中那个可敬可爱的“翔哥”。

  “看到他们风尘仆仆地出现在我面前,我眼泪都快掉下来了。”沈翔回忆道,那2名骑行的毕业生历时50多天,穿越千山万水,抵达时晒得黝黑,瘦了一大圈,但眼中的光芒却比高原的阳光还要明亮。他们告诉沈翔,正是老师当年不经意间的鼓励,给了他们挑战自我的勇气,让他们看到了从未看过的风景。

  这段跨越千里的师生情谊,让沈翔对教育有了更深层的领悟。“原来我们的一句话、一个举动,真的能在学生心中播下种子,影响他们的一生。”这份感悟让沈翔更加珍视与藏族学生之间的情感联动。

  新学期伊始,沈翔将带着这份高原馈赠的教育感悟回到萧山六中校园。他要把援藏经历化作生动的课堂,告诉新一届的学生:“生命的精彩,在于不断突破自我的勇气;成长的馈赠,来自每一次迎难而上的坚持。”这段镌刻在雪域高原的教育记忆,已然融入他的教育血脉,成为照亮未来育人之路的永恒星光,指引着他与每一届学子在求知路上并肩同行。

  采访最后,沈翔不由自主地夸赞起他的那些藏族学生:“质朴纯真、热情好学、尊师重道。”这份深厚的情谊在离别之际化作了一份特别的礼物——学生们自发录制了一段视频。镜头前,学生们用最质朴的语言诉说着对沈翔的感激:有的学生感谢沈老师耐心讲解知识点,传授学习方法;有的学生感动于老师无微不至的关怀;还有的学生表示很幸运能遇到这样一位给予温暖与呵护的好老师……看着视频里一张张熟悉的笑脸,沈翔深深体会到,这三年援藏时光最珍贵的收获,莫过于这份真挚的师生情谊。

  “教育就像高原的河流,需要不断流动。”沈翔动情地说。虽然援藏工作已经结束,但他知道,自己与拉萨那曲第一高级中学的缘分不会就此中断,他期待着有机会重回那个校园,看看学生,见见同事,让教育的活水永远奔流不息。这份跨越山河的教育情怀,或许正是支撑着无数像沈翔这样的援藏教师,在教育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时政新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调查
   第04版:综合
   第05版:天下
   第06版:太阳花
   第07版:公益
   第08版:教育
从钱塘江畔到雪域高原 一场跨越山河的教育接力
金山学前教育集团搭建暑期“共长实验室”
潮起云涌,吾辈不息
任伯年小学跆拳道健儿全国大赛载誉而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