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周珂
如今,我们在很多村庄常常看到这样的景象:崭新的建筑搭配纷繁的商业项目,显得极具现代化。但村庄的“根”似乎在渐渐消逝。
如何留住村庄的“根”?
萧山临浦镇横一村选择建起民俗博物馆,让村里的龙马灯重新舞起来,打造文化IP,以“根”铸“魂”,用文化力量带动乡村振兴。
当前,城镇化已进入后期阶段,乡村珍贵的不只是土地资源,还有独特的文化认同。龙马灯之所以能“点亮”横一村,也是因为它是村民共同的文化记忆。
对于很多乡村来说,寻“根”是重构乡村价值体系的第一步。
横一村是网红村,网红产品是柿子和鸭棚咖啡。但村里仍选择聚焦群众呼声高、认同感强、参与度高的龙马灯。为什么?过去,龙马灯会是隆重的年俗活动,勾勒出集体记忆的脉络,激活的是“文化的力量”。萧山区文化特派员潘琦一语中的:单靠一只秋天的柿子,横一村端不稳农文旅的金饭碗。
找到了“根”,接下来就是要培育“根”。
许多乡村振兴项目之所以难以持续,往往在于过度依赖外部资源的“输血”,自身缺乏“造血”能力。横一村民俗博物馆将龙马灯道具以可互动形式陈列于展架上,随时可取用,使其从仓库的“珍藏品”变为随时可以取用的活动道具,文化传承更加灵活。
这种“舞动”的理念,让传统文化无声融入村民生活。不止于此,村里还开发柿子灯、鸭鸭灯等“新成员”,加入“龙马灯家族”。这种结合网红效应的创新,是将文化建设与产业发展有机融合,转化为经济发展的新动能。正如横一村村书记傅临产所言:“原来村里的荷花灯10块钱都卖不出去,不是因为东西不好,而是没有讲好故事。现在有了博物馆和文化背书,我们的文创产品有了更多附加值。”
之后,做一个好玩的灯,还会成为横一村研学活动的内容。这正是文化通过创意转化,提升产品价值的明证。将做灯融入研学活动,不仅拓展了文化体验的边界,更使文化赋能从观赏走向参与。
类似的创新实践在其他村庄同样可见。比如陕西礼泉县袁家村深度挖掘和活化利用关中文化,恢复了秦腔表演、皮影戏等民俗活动,游客还能互动参与。
农文旅融合,绝非农业、风景与旅游的简单叠加。缺乏文化内核的“网红”效应,往往昙花一现。乡村振兴不仅是经济的发展,更是文明形态的新生,所以必须让文化成为乡村发展的底色。
横一村和袁家村的故事正在进行,但启示已然清晰:当乡村找回自己的文化根脉,并将其带入生活,用当代的方式让它重新生长,为乡村振兴提供可持续路径,才能实现乡村的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