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蒋超
春秋假是指在春季和秋季学期中,为中小学生增设有别于寒暑假的短假期。截至10月9日,浙江11个地级市全部发布推行中小学春秋假制度的相关文件。这标志着,浙江成为全国首个全域推行中小学春秋假制度的省份。
示范效应和社会热议的背后,折射出的是教育理念的重要转变 ——从“填满空余时间的应试导向”走向“尊重成长规律,让孩子全面发展”,为孩子们的童年留出亲近自然、探索生活的时间。
目前来看,社会上赞成的声音不少。当寒暑假成为亲子旅游高峰期,热门地区的交通、酒店患上“假期饱和症”时,春秋假为孩子的成长打开了“另一扇窗”:春日可走进田野观察作物生长,参与春耕实践;秋日能登高赏秋,了解节气变化与生态知识,让自然教育从课本走向现实。
许多家长认为,春秋假能让家庭更灵活地安排亲子活动,对于旅游预算和体验更友好。以北京这个热门城市为例,家长可以灵活利用9月28日至30日的秋假时间,在客流高峰期到来之前带孩子游览故宫、天安门广场等热门景点,并于10月1日国庆中秋长假正式开启后返程,与游客“大部队”擦肩而过,既没有“人挤人”的局促,也不用担心国庆中秋假期猛然上涨的机票和酒店。
不过,有人欢喜有人忧。对于一部分家长来说,春秋假孩子放假自己却要上班,谁来照看孩子成了大问题。由此可见,随着春秋假制度的实施,各地托管服务、城乡统筹等相关配套措施是否完善,才是真正的考验。
可以看到,浙江的春秋假实践彰显了“刚性制度+弹性执行”的治理智慧。政策由省教育厅联合十余个省级部门协同保障,既确立了“春秋假各3天”的基本框架,又赋予市县充分自主权。针对家长“看护难”痛点,杭州桐庐、建德等地同步推出免费托管服务,兼顾假期福利与民生保障。这种“全省统筹+地方细化”的模式,既保证了政策落地的统一性,又规避了“一刀切”的弊端。
值得注意的是,如何让春秋假既“自由”又“有序”,还有很大的实践空间。一方面,学校需做好假期引导,鼓励学生“走出门”“好好玩”;另一方面,社会可以搭建 “实践平台”,通过非遗技艺体验课、农场劳作实践营等,让孩子有更多高质量的活动选择;此外,家长也需要改变假期观念,多陪伴孩子参与户外活动、亲子互动。唯有家校社形成合力,才能避免春秋假流于形式,实现书本知识与生活认知的互补。
说到底,假期是教育的延伸,更是成长的留白。真正的教育,不该是填满孩子的每一分钟,而是为他们留出探索的空间、体验的机会;真正的假期,也不该是学业的“暂停键”,而是成长的“加速键”。期待这一政策能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让成长在张弛之间,绽放更蓬勃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