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周珂
国庆期间,城厢街道百尺溇社区一家新咖啡店开张,为这个老社区增添了一抹亮眼的人文色彩。
据了解,这已是该社区迎来的第9个创业店铺。这些店铺的主理人中,不乏“95后”“00后”的身影。年轻主理人与老社区的“双向奔赴”,本质上是青年对老社区的活力重塑。
老社区焕发新活力,欣喜之余,我们也需要看到一个系统性课题仍有待深入探索:年轻主理人应该如何激活老社区的生态价值,才能避免“水土不服”,实现可持续的融合发展?
以百尺溇社区为例。百尺溇社区超34%住户为老年人,硬件老化、配套不足,面临严重的“空间梗阻”。年轻主理人的到来,带来的不仅是消费场景,更是鲜活的生命力与广阔的社交网络。
7家风格迥异的咖啡店,构建出居民会客、青年办公和举行小型文化沙龙的“第三空间”;“百尺溇老Citywalk”路线及衍生的潮趣业态,让“慢生活”的老社区变身都市白领的周末“充电站”。这些新业态并非对之前社区业态的简单覆盖或取代,而是与老社区保留下来的理发店、裁缝铺等实用老店共生,形成了既有烟火气又有时尚感的新型社区生态,有效遏制了社区的“精神衰老”,从根本上增强社区的凝聚力与韧性。
纵观百尺溇社区的实践,成功的钥匙并非简单的“旧瓶装新酒”,而在于把握融合的智慧。年轻主理人在实践中做到了与社区其他业态功能上的融合,在尊重与创新之间找到了精妙的平衡。
值得一提的是,老社区往往还拥有一份宝贵的财富:深厚的历史文脉。作为萧山城市发展的原点,百尺溇社区在更新中,并未大拆大建,而是精心保留了陆氏祠堂、毛奇龄展示馆等时代印记,甚至将车库拆除时发现的青石板“修旧如旧”。
年轻主理人的“新”,恰恰更需要这“旧”的滋养。
接下来,主理人还可以争做百尺溇社区的“翻译者”与“共创者”。例如,利用“百尺溇老Citywalk”路线将自己的店铺编织进社区的历史叙事中。这并非简单的符号粘贴,而是需要对社区历史有深刻了解,才能用现代审美进行创造性转化。这样的创业,不仅是在做生意,更是以社区文化为底色的再创作,能赋予商业以故事和灵魂,从而形成强大的、不可复制的核心竞争力。
当然,年轻主理人的努力,也需要依托社区的引导来规避“野蛮生长”。比如,社区要有科学的业态规划,鼓励主理人项目与社区需求相匹配,避免同质化竞争。再如,要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为主理人解决政策咨询、证照办理、与居民沟通等实际问题。唯有在这样一个系统内,年轻主理人的活力才能有序释放。
可以说,年轻主理人与老社区的相遇,是一场关于城市更新的精妙实验。我们所见证的,是创业项目的成功和有根有魂的未来社区的诞生。其过程不仅仅是物理空间的焕新,也是对商业业态与文化基因的系统性升级。我们乐见,在百尺溇社区之后,萧山已建成的48个旧改类未来社区乃至更多老旧小区,能涌现更多这样的精彩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