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席评论员 俞海波
这两年,无论是学界的研究者还是民间的“桃花源”爱好者,不少人认为萧山浦阳镇灵山村的“桃花源”十分接近东晋诗人陶渊明的描述,可能是桃花源原型地。
桃花源,这个陶渊明用300多个字勾勒出的乌托邦,千百年来让无数人魂牵梦萦。对桃花源原型地的考证,也早已演变为几个地方的文化竞争。比如以武陵地名为据,就有湖南常德和湖北竹山两处原型地;以武陵山脉为据,则又多了重庆酉阳和贵州铜仁两处原型地;而陶渊明祖籍鄱阳郡,附近的歙县有座武陵岭,所以这里也可能是原型地;国学大师陈寅恪则认为,桃花源原型地为北方家族坞堡。桃花源原型地在萧山,只不过是为这场跨越千年的考据之争增加了一种新思路而已。
考据求证,首先要搞清楚文学和历史的不同。本质上,这是虚构和真实的区别。文学作品再拟真,也是一种虚构的现实,经过了艺术加工,寄寓了作者的情感,无法百分百对应现实。这跟历史事实完全不一样。历史考证,是从文献和实物等现有证据出发,通过推理等手段,大致还原历史事实,并置入证据进行评估,本质上是一切凭证据说话,这是文学考证无法做到的。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可以发现,对桃花源原型地的考证,实际上只要言之成理就能成立。这是因为,《桃花源记》属于文学作品,对其内容的考证与解释并不需要依据现实,除非陶渊明自己明明白白给出原型地,否则就不存在绝对权威的结论。武陵可以是实指,也可以是虚指;桃花林可以是真的桃林,也可以是地名;山中村落,可以是真的深山盆地,也可以是北方的家族坞堡。同理,只要是符合“山有小口”“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类似地形的村落,都有可能是桃花源的原型地。
《桃花源记》最精彩的部分,是对其社会状态的描写。其实原文写得很简单:足衣足食,有良田可以耕作。没错,哪怕是在桃花源这样的“人间天堂”里,居民一样要劳作,没有丢了勤劳的传统。这样的状态,已经可以人人“怡然自乐”了。
以我们今天的眼光来看,这样的理想社会,标准还是太低了些。光是传统农耕,就意味着一年到头劳作不休,非常辛苦。然而在陶渊明的想象中,这已经是理想社会的模样了,足见当时社会战乱频繁,生灵涂炭,老百姓的生活困苦到了何种程度。理想社会的标准越低,说明现实中百姓的生活越悲惨。当时的老百姓,就是生活在一个悲惨世界里。所以桃花源并非真实存在的地方,而是作者为自己和广大百姓编织的一个美梦,仅代表一种向往之情。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桃花源,这个地方能让人短暂逃离现实,慰藉心灵,这才是千百年来《桃花源记》真正的魅力所在。
文学之外的考证,还是唐长孺先生的考证更有道理:《桃花源记》本身,就是民间传说的再创造。这种“进入洞穴发现新世界”的故事类型,广泛存在于民间传说中。关键在于,桃花源中人为何主动与世隔离,陶渊明写道,是由于躲避战乱,这不仅是《桃花源记》的点睛之笔,更道明了全国各地隐世村落的形成缘由,展开来说都是一部部血泪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