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4日 星期二       旧版入口 |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当前版: 03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药膳面包走红 再一次证明养生的魅力

  ■本报评论员  王俞楠

  近日,扬州市中医院推出的药膳面包意外“引爆”市场,上市首日数千个面包1小时内便售罄。医院食堂外,年轻人排起的长队,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

  为何年轻人会争相涌入医院抢面包?这是因为药膳面包精准踩中了当代年轻人“便捷养生”与“社交传播”的双重需求。一方面,年轻人想通过日常饮食养生,但又难以割舍对甜食的喜爱;另一方面,“医院食堂1小时售罄”的稀缺性、“药膳”概念的新鲜感,让药膳面包自带社交传播属性,满足了年轻人“吃着玩、图个安心、晒得出来”的复合期待。

  药膳面包的产品名称,同样暗合消费者的心理:八珍司康、甘麦大枣包、七宝美髯包、莲芡排湿包……这些名字,既带有中医传统文化底蕴,又精准戳中年轻人对“新奇养生”的探索欲。一口咬下,既是对甜食的享受,又能为摄入碳水找到“养生”的心理安慰;而“医院”这一专业场景背书,更让消费者对产品安全及其养生属性多了一份信任。

  事实上,药膳面包并非扬州市中医院首创。此前,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南院区的药食坊,便推出过荷叶消暑包、黄芪养生包、麦冬吐司等产品,同样收获不少年轻人青睐;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贵医食堂”结合地域特色,研发的“折耳根面包”更是成了“网红单品”;就连北京同仁堂这样的老字号,也通过旗下“知嘛健康”品牌,将面包店开进商场,推出枸杞原浆牛角包、陈皮肉桂苹果酥、五红丹麦卷等产品,单品16—36元的定价区间,精准匹配年轻消费群体的接受度。

  这些创新产品的背后,是中医的“药食同源”理念。在传统中医理论中,食物与药物同出一源,食物兼具饱腹与调理之效,药物在特定情况下也可作为食材使用,药膳正是中医食疗文化的体现。随着消费者需求升级,药膳也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汤羹、炖品,而是突破形态边界,融入面包、甜品、奶茶等日常食品中,以更贴近年轻人生活方式的形态,让传统中医文化焕发新的活力。

  当然,面对打着“中医药养生”旗号的各类药膳食品,我们应该理性看待,可以为了尝鲜或者味道购买,但不必期待它能发挥多大作用。毕竟,大多数药膳面包、中药奶茶中的中药材含量相当有限,更多是养生符号的体现,难以达到药物的调理效果。消费者若将其看成“治病良方”,恐怕会陷入认知误区。

  此外,创新背后也需警惕风险。食品与药品的标准存在本质差异,药膳面包的研发绝非“中药+面粉”的简单叠加,而是需要专业医疗团队与营养专家共同参与,严格遵循《食品安全法》中关于药食同源物质的使用规定,在确保食品安全的前提下,平衡养生功效与口感。正如江南大学教授范柳萍所言,这类产品对研发团队的专业性、企业与医疗机构的监管体系,都提出了更高要求——唯有守住安全与专业的底线,才能让“中医+餐饮”的跨界创新从一时热闹变成长久生意。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时政新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时评
   第04版:镇街
   第05版:专题
   第06版:天下
   第07版:新媒+
   第08版:文化 悦读
春秋假可以有更大的实践空间
不必较真何处是桃花源 这只是传说的再创造
年轻主理人要做老社区的融合“共创者”
低价“钻石”
在敬畏自然中 找到放飞自我的边界
药膳面包走红 再一次证明养生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