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推动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一个突出的感受是,“一老一小”的问题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有关“一老一小”的法规政策日趋完善,服务体系不断建立健全。
民之所盼,施政所向。区民政局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为引领,聚焦“一老一小”,紧紧围绕养老服务提质增效和困境儿童生活保障两项民生要事,着力推进建设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和关爱保护、分类施策的普惠型儿童福利服务体系,有力促进了老年人、儿童及其家庭的民生福祉,为新时代美好生活和新发展格局提供助力。
居家养老服务圈,“圈”出幸福
让更多老年人能够享受更加优质的养老服务,萧山已实现社区级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和镇街级示范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全覆盖。其中,示范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融入美丽乡村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形成独具乡村韵味的综合性养老服务设施,成为美丽乡村中的靓丽风景。
同时,为有效破解“舌尖上养老”难题,老年食堂在整体数量、运营模式、服务半径、监管手段等方面实现量变到质变,所前镇、临浦镇、瓜沥镇、党湾镇、浦阳镇、戴村镇、宁围街道等镇街在老年食堂建设上实现了“零”的突破,部分社区老年食堂成为网红餐厅,进化镇、河上镇“志愿者+”助餐服务模式在得到复制推广的基础上,城厢街道成功探索“市场+”新模式,为全区助餐服务体系提供服务新路径。
老年版“梦想改造家”温暖人心
浴室加装助浴椅、洗脸台低位改造、地面防滑处理……2020年,围绕“如厕洗澡安全,室内行走便利,居家环境改善,智能监测跟进,辅具配备到位”五个方面,对全区230户困难老年人家庭进行适老化改造。
根据老年人身体情况、居住环境和改造需求进行改造方案设计,拟定77项适老改造项目供老年人进行个性化选择。“一户一策”,确保改造精准对焦老人需求。首创适老化改造“样板房”建设,打造40户适老化改造样板房,实现适老化改造“可视化”,为全面开展适老化改造积累宝贵经验。
农村机构养老模式破旧立新
为有效破解农村养老机构“低、小、散”局面,高标准高质量推进农村养老机构转型升级,促进农村养老服务发展,区民政局依托国资经营集团下属颐乐养老、紫荆园老年公寓、老年医院、医药公司等健康产业资源,整合18家农村五保供养服务中心,成立萧山颐乐养老集团。结合萧山农村五保供养服务中心改造提升三年行动计划,标准化建设全区农村五保供养服务中心。
2020年累计投入2400万元完成临浦、新街、瓜沥3家镇街农村五保供养服务中心改造提升,新增护理床位190张,统一硬件配套和形象标识,新增医疗电梯、康复娱乐、无障碍等适老化设施。
镇街农村五保供养服务中心集团化运营案例被国家民政部、发改委列入全国49家公办养老机构改革优秀案例,相关经验在《中国社会福利》《浙江民政》刊登。
养老服务体系供给精益求精
全区24个镇街(平台)实现市级“互联网+养老”平台应用全覆盖,14家服务组织、16144名养老服务补贴对象通过移动终端实现养老服务补贴电子化结算。
高龄津贴发放在实现“零次跑”的基础上再升级。2020年12月,依托城市大脑数据供给和算力算法,高龄津贴首次通过市级“民生直达”平台发放,截至目前已累计向12.3637万人次发放高龄津贴990.652万元,实现惠民政策的一键直达、一秒兑付。
此外,委托第三方机构对全区7357名养老服务补贴对象开展满意度回访,为3418位老人上门开展老年人能力评估工作。养老机构运营补助核查首年委托第三方机构,核查内容更全、核查频率更高、核查手段更有效。依托“互联网+养老”平台开展安全巡查,全年完成照料中心安全巡查301次,老年食堂安全巡查15次,养老机构安全巡查105次,实现养老服务机构隐患排查、评估、报告、整改全过程监管。
智慧养老信息系统“智治”领先
2020年,区民政局全面启动萧山区智慧养老信息化系统项目,充分运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智能硬件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品,重点打造“安居守护”“康护到家”“E键乐养”三大应用场景,帮助解决高龄、独居、空巢、孤寡、失能半失能老人居家养老安全缺失、需求供给对接平台缺乏、政策信息获取渠道零散等难点、痛点。
截至目前,900名高龄的独居、空巢、孤寡老年人家庭已完成“安居守护”四件套安装,32家养老机构接入人流量摄像头,为疫情期间居家老人和养老机构筑起“智慧”防线。
扩范提标,将更多困境儿童纳入保护圈
为了让更多困境儿童能在暖阳下健康成长,区民政局拓宽保障面,在原有孤儿、低保家庭儿童等6类保障儿童基础上,将低保边缘户儿童、执行期限在6个月以上的服刑在押、强制隔离戒毒、被执行其他限制人身自由措施人员子女、被撤销监护资格、被遣送(驱逐)出境人员子女等6类儿童纳入保障对象,按月发放基本生活费。
2020年,机构孤儿养育标准由每人每月2545元调整为每人每月2571元;社会散居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基本生活养育标准由每人每月2036元调整为2057元,其他几类儿童生活费也相应调整,建立困境儿童基本生活费自然增长机制,全年累计为912名困境儿童发放基本生活费672.74万元。
同时,升级资金发放渠道,将困境儿童基本生活费项目纳入民生直达,系统一键发放,提升资金发放速度。关心关爱未成年人,对困境儿童开展及时救助。落地“春暖人心”慰问、“福彩助我行”孤儿助学金、价格补贴发放、节日临时生活补贴,政府主体关爱不缺位。全年累计发放春风行动慰问金1万元,孤儿助学金9万元,价格补贴7.4万元,节日临时生活补贴13.54万元。
孤弃儿童收养“一键办理”
2020年,全年共办理收养登记34例。规范收养流程,依托第三方机构稳妥推进收养评估有序开展。2020年为31户家庭提供收养评估,严格为社会孤弃儿童评估最合适的家人。依托“收养一件事”平台为收养家庭一键办理了户口登记、疫苗登记等业务,让儿童“回家”不再“过了一关又一关”。
儿童福利服务阵地加速推进
成立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承担起对农村留守儿童、困境儿童、流浪儿童的关爱帮扶工作,儿童救助保护和监护有了新抓手。儿童福利机构积极应对疫情防控,严格实行封闭式管理,确保“零感染”。
同时,组织开展护理员技能培训、残疾儿童“添翼计划”康复训练、年俗节项目等系列活动,打造区域内养治教康娱儿童服务标杆。
此外,推出儿童之家建设三年提升方案,全年创建基础型儿童之家97家,示范型儿童之家40家,市级示范型儿童之家3家,省级示范型儿童之家1家,“一家一特色、一镇一品牌”,发挥儿童之家功能辐射作用,打造服务形式多样、服务品质创优的儿童福利服务新阵地。
专业“护苗队”相伴成长
建立“区—镇街—村社”三级儿童服务网络,开展儿童督导员、儿童主任100%全覆盖业务培训,建立儿童服务专业化队伍。截至目前,全区共有镇街儿童督导员24名,村社儿童主任548名,常年开展儿童情况排查和儿童服务工作。
建立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留守儿童等重点人群月探访制度,全区儿童主任固守辖区责任田,对辖区内困境儿童、留守儿童实施网格化管理,每月入户探访儿童家庭,巡查儿童生活养育状况、教育情况和监护状态,指导儿童家长压实监护主体责任,动态更新儿童信息数据,有力保障了儿童在疫情防控、监护指导、关爱慰问、入户随访、数据摸排等状况下信息及时传递、服务有序畅通。
依托三留守系统等信息管理系统,指导村(社区)儿童主任定期将困境儿童、留守儿童、流浪儿童等未成年人的入户随访信息录入、归集、实现一人一档和有效监测预警,有效缩短儿童救助等待时长。
儿童关爱服务多维拓展
通过政府主体推进、购买服务、慈善力量参与、社会组织创新等多种方式,开展儿童关爱服务。
启动“添翼计划”,为10户困境家庭的残疾儿童提供集中养育康复和家长康复教育,收获满满社会效益;开展困境儿童第三方家境调查,实地巡查儿童生活改善境况,落实儿童资金效益;联合区慈善总会推出精准救助创新项目——“爱心三房”改造,全年完成154户农村低保家庭儿童书房、卧房进行改造,大大改善其学习生活环境;牵手教育、公安、司法、检察院、关工委、妇联、共青团等7部门开展留守儿童与困境儿童“关爱保护进村居”活动,共同培育全社会关爱保护未成年人氛围;全年联动公安部门,为9名监护缺失未成年人提供生活救助和临时监管服务。
引导社会组织开展困境儿童、留守儿童关爱服务,充分利用假期课堂、采茶活动、非遗技术传承等多种形式添彩儿童公益服务。
“爱心三房”改造前
“爱心三房”改造后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新故相推,日生不滞。“完成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500户,新增或提升社区老年食堂(含助餐服务点)50家,新增养老机构床位150张”已纳入2021年全区民生实事候选。
今年,区民政局将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改革为主线,继续关爱“一老一小”群体,强化政府保基本兜底线职能,扩宽普惠性服务供给渠道,推进多层次养老服务和儿童福利体系高质量发展,提升老年群体和困境儿童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为推动“十四五”新征程开好局、起好步,以优异成绩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