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5月15日 星期六       旧版入口 |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当前版: 0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背包揽胜

书圣钟爱鹿鸣纸

  ■黄建明

  进化东山村原名曹坞,因村中最早定居的是曹姓人家,又坐落在山坞中,故名“曹坞”。

  村庄散落于大岩山群峰之间,民居倚山盘绕。一条螽斯岭古道,始建于明代,是古时萧山通往绍兴的主要山道。东出夏履奔宁波,南走店口赴金华,北达临浦上杭州。传说此古道是威震浙东南的“金萧支队”运兵运物的战略要冲,更是连通浙东浙西的物资集散地。

  曹坞有一门十分古老的手艺,那就是“鹿鸣纸”制作工艺,它是曹坞人祖祖辈辈为维持生计传承下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十分久远,产品曾畅销于神州,并远销海外,东南亚国家十分青睐鹿鸣纸。“洛阳纸贵”的典故,也许,也与这个并不起眼的小山村有点瓜葛呢。

  鹿鸣纸属竹纤维纸,纸面呈米黄色,质地轻薄、松软、细腻,具有蘸墨不酥等特点,既是制作扇子的极佳材料,也是习字、绘画的理想用纸。萧山人祭祀祖先或亲人亡故时,也习惯用鹿鸣纸制成冥币焚烧。

  据年过八旬的曹坞“鹿鸣纸”传人陈志仁介绍,制作鹿鸣纸的主要原料是清明后的嫩竹,要经20多道工序,历时三个多月才能成为可做成品的浆料,然后打浆,再经抄、压、榨、晒、磨这些工序,鹿鸣纸才算做成。其工艺十分复杂、细致,劳动强度大。传说陈氏祖先做鹿鸣纸时,时有舂料师傅在踏堆边晕倒、晒纸师傅在高温下昏迷,这些情景使在山中的梅花鹿看了都动情流泪,便放声鸣叫,试图唤醒晕倒的纸匠,“鹿鸣纸”的称呼由此而来。

  传说很美好,又富有人情味。关于它的来历,在当地还有一种说法。“鹿鸣纸”需由六名纸匠制成,故名“六名纸”,因绍兴方言“六”与“鹿”同音(le),故更名为“鹿鸣纸”。但我更倾向于另一种说法,这可以从一些典籍中得到佐证:明叶宪祖杂剧 《碧莲绣符》第八折有“吾本章斌名姓,鹿鸣徼幸居先”句,太平天国洪仁玕著作《干王洪宝制》有“况我真圣主文武同科,鹿鸣与鹰扬并重”句,清代才子佳人小说《平山冷燕》第十八回有“明日鹿鸣得意,上苑看花,天子定当刮目”句,这里的“鹿鸣”均有借指科举考试之意,读书人写文章用“鹿鸣纸”,讨个彩头,预示高中,因此深受读书人喜爱,“鹿鸣纸”由此叫开,此说法比较契合读书人的心理。相传,王羲之到越州后发现了鹿鸣纸,他不仅自己常用,还一次买下9万张,作为礼品送给他的好友谢安。

  村里遗存有两口鹿鸣纸作坊,其中一口是陈志仁老人家里的。他十来岁时就开始跟着父辈们做纸了,把做好的纸用独轮车拉到临浦去卖掉,吃足了山道颠簸的苦头。所以,陈志仁拿出当年做鹿鸣纸、收山货,平时省吃俭用的大部分积蓄,共11万元,拓宽了狭窄的村道,能并排行驶两辆小汽车,大大方便了村民进出。人们纷纷对这位可敬的老人竖起了大拇指。

  “鹿鸣曹坞,东山再起”,碧水青山,静美古道,一个世外桃源,由于有了“鹿鸣纸”,而变得更有生气,更富传奇。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背包揽胜~~~
风景独好~~~
往事悠悠~~~
闲坐烹茗~~~
~~~
湘湖诗会~~~
   第01版:时政新闻
   第02版:专版
   第03版:天下
   第04版:梦笔桥
书圣钟爱鹿鸣纸
“南大房”
茶青香飘我童年
最喜夏雨来临时
老街漫忆
小镇的黄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