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观祥
四月的一个周末,我随几个朋友,去萧山东片有名的古建筑群——“南大房”参观。我虽工作在东片,对党山许氏南大房也心仪已久,但一直未有成行。
到了“南大房”,一路还晴好的天气,忽然显得阴沉起来,星星点点地落下几颗雨滴,我们从南大房的东厢房边,一路向南行进,来到了正门。正屋东西有8间平房,宽敞的廊檐下,铺着平整的石板,圆形的石柱,支撑着廊檐中的木架,给人感觉特别的坚固。横躺的石门槛,左右插装着两扇厚重的实木门,外侧再用铁皮包裹,显得牢不可破,这是萧绍地区大户人家典型的台门屋,格调高雅,实用防盗。
这时雨渐渐地大了起来,老天大有留客之意。不一时,瓦片上的雨水越聚越多,顺瓦沟飞流直下。向天井望去,飞流的檐沟水,犹如根根银线,把瓦沟中的滴水瓦,与石板紧紧地串联在一起,很是壮观。水滴落在石板时,顿时飞溅起许多水花,水花与水花产生的碰撞,发出了美妙的声音,给了我们意外的惊喜。
迈步第二进,萧山作协的前辈、南大房的后裔,今年83岁,满头银丝、精神矍铄的许绍雄先生,迎接了我们。他以主人的身份,给我们讲述了祖宅的前世今生。
“我们老宅南大房,《山阴碧山许氏宗谱》中有记载,公元1512年,党山许氏始迁祖许承一太公,从绍兴柯桥马鞍迁徙到党山,在党山山南坡搭建了几间茅草舍定居下来,以种地、晒盐、捕鱼为生。为了躲避钱塘江潮侵袭,到了第三代,便在‘皇塘’南坡里河湖北岸,搭建起几间砖瓦楼房安居,世称‘老台门’。这时候我们党山许氏已有八房子孙。大房孙子名魁(字斗山)。穷则思变,许氏人弃农经起商,终于发了大财,明万历年间(公元1573年),在祖居‘老台门’南面里河湖南岸,建造起三进四合院式大宅院”。我们一行,随许老师一起,冒着天井里的雨滴,一边一进一进地参观,一边认真地聆听介绍。
“时光流转,随着子孙繁衍,到了清朝道光十一年(公元1832年),南大房十三世云字辈后裔,在第三进背后,续接第四进。自此,南大房有4进58间房屋,占地总面积约为4000平方米。因是许氏大房子孙建造,地处许氏老屋‘老台门’南面,俗称‘南大房’”。许老师如是说。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南大房曾遭到严重的毁损,幸运的是2013年,我们南大房作为重点项目,被列入萧山文物保护修缮三年计划。2016年在瓜沥镇政府支持下,对南大房作了拆除违建,‘修旧如旧’的保护措施,专门请来东阳木雕师傅,按照留存下来的痕迹,花了几个月时间,一一修补,终于恢复了原貌。但美中不足的是,大门顶上的‘大夫第’、南大房的堂名‘尊让堂’这两块匾额,还没有挂上。”许老师用欣慰、又略带着遗憾的口吻告诉我们。
参观接近尾声,我向许老师提了问题,“许老师,现老宅中还有多少户人家?全部都住满吗?清一色是许家后裔吗?”许老师告诉我,“如今在南大房里有产权的共有44户,常年居住的仅11户,其余的都是‘铁将军’把门。常住户中,仅三户是许氏本家,其余的都是外姓住户了。祖上原先有个口头约定,即南大房里的房子,只能出让给本家,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口头约定也就名存实亡了。”
告别“晴不戴帽,雨不带伞,行不出户,路不湿鞋”,古朴典雅,建筑考究的“南大房”,从中,我看到了许氏先祖的智慧、实力和远见,我想不用多久,“南大房”也一定会名扬海内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