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权
2020年11月,欣闻闻堰老街一期改造项目正式启动,重点将打造江鲜文化主题街,重现当年的繁华,心中不免充满感慨。
我生于老街,长于老街。人生路漫漫且修远,起点便是童年。大抵人第一眼看见的世界,便算是全世界了吧,老街就成了我的全世界。
记忆中的老街充满着浓郁的生活气息。每天五更,在桐庐班、富阳班客轮的汽鸣声中,沉睡一晚的老街开始苏醒。人们拿着牙刷、脸盆,三三两两地来到江边洗漱,新一天的生活就此开始。早起的长辈已经从下埠为儿孙买来烧饼、油条和豆浆。吃完早饭,大人上班,小孩上学,老人们或买菜,或家务,或串门,太阳每天在柴米油盐、家长里短中东升西落,循环往复着。
那时我每天都是数着老街的石板去上学的。窄窄的老街,当年可算是交通要道,挑着菜担的,骑着单车的,拉着一板车氨水坛子的,甚至还有“突突突突”冒着黑烟的拖拉机……“鹅毛鸭毛甲鱼壳”“磨剪刀、戗驳刀(磨菜刀)”的吆喝声至今萦绕耳边。老街的有些石板因承受不住岁月的厚重,已然破碎、塌陷。到了雨天,这塌陷处便成了水坑,我们孩童从这水坑上踩过去,裤鞋湿不湿,似乎不关我们之事,和着“啪啪”的水声,溅起的是水花,绽开的,便是童趣之花了。每忆及此,我的两只脚仿佛又踏踏实实地踩在老街的石板路上了……
提起老街,不得不提到“洋灰塘”。洋灰塘是一条混凝土挡浪墙,绵延整条老街。旧时中国不产水泥,老百姓把水泥叫“洋灰”。我每每念书后放学回家,便会搬出桌子和小板凳,坐在洋灰塘上写作业,现在想来真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之势了。洋灰塘上最热闹的算夏天,纳凉聊天的人们都做着同一个动作,傍晚拎来江水,往塘上一冲,放上竹椅竹榻,一把蒲扇,一只茶叶缸子……我们孩子照例是坐不住的,年长一点的猫下身子,再猛地往上一蹿,“嗖”地一下跳上洋灰塘,又“倏”地跳将下来,在年幼一点孩子艳羡的目光中,便自觉如电影中飞檐走壁、轻功了得的侠士般英武了。
新桥头转弯处,有一爿小卖部。小店卸下的木排门,是编了号的,一块块按顺序整齐地叠靠在墙上。油盐酱醋、香烟老酒,自不必说。让我们孩子驻足不前的,是柜台上那瓶瓶罐罐里馋人的小零食,麻饼、桃酥、鸡蛋糕……让人印象最深刻的,还是老板亲手做的各种糖果:牛皮糖、生姜糖、粉笔糖……不知是祖传还是自创的手艺,竟能如此的鲜甜,现在的食品厂是万万做不出来的。特别是各色形如粉笔的粉笔糖,拿在手上,让我们一会儿扮教书育人的先生,一会儿扮吞云吐雾的烟鬼,真是趣味横生了。
往下埠走,市井气息就浓郁起来了。上了年纪的老太守着她的香烛摊。剃头师傅忙着给老汉刮脸。药店设在大庙里,黑漆漆的中药柜台高高的,我就算踮起脚尖也看不见堂倌称药,只听得中药抽屉的抽拉声和戥秤有节奏地往纸上匀药的声音。渔具店是老街的特色,青绿色的渔网、蟹笼垂挂在店门口,店主戴着老花镜仔细地修补着手中的破渔网。塘上堆满了待售的水缸和农田灌溉用的水泥管子,这倒成了我们孩子捉迷藏的乐园,我们在管中像地鼠般钻来钻去,有的孩子爬到水缸中藏匿,所幸缸中是无水的,要不然“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定是要重演的了。
大庙前一带是菜市。闻堰因地处钱塘江、富春江和浦阳江三江汇合处,水产资源丰富,故闻堰江鲜是十里八乡有名的。每天早市或晚市,渔民们的渔船靠岸,各种鲜鱼儿上市。除传统鱼种外,江虾、江蟹、刀鱼、银鱼、白条、舌鳎、土步……都是特色水产。特别是银鱼,因为形如细丝,我们当地叫“银鱼丝”,倒笃菜银鱼汤、银鱼炒蛋、银鱼蒸鲞,怎么烧都好吃的。可惜现在银鱼产量下降得厉害,只能渐成记忆中的美味了。年关将近时,染店埠头旁的新塘上是最热闹的。江对岸的袁家浦、周家浦农民将养了一年的畜禽担着,坐着轮渡过江来,阉鸡、洋鸭、白鹅、猪肉,这些都是小镇居民们祭祖请菩萨的福礼和正月里招呼客人的下酒菜。竹笼里的乳猪们一个劲地哼哼着,等待着它的新主人。卖主吆喝着,买主还着价,鸡鸭鹅们引吭高歌,一场虽嘈杂但不失温馨美妙的交响乐奏响在江塘上……
江边用瓦爿儿打水漂,江堤上抓毛蟹,老水文站下的框架梁上走独木桥,爬上码头看轮船,新塘上挤22路公交车进杭州城……关于老街的记忆真是太多太多。好了,不再忆了吧;再忆,怕是真要落下些许泪来了!
1997年7月,钱塘江遭遇特大洪水,西江塘大庙前段发生渗漏。1998年,为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计,老街被整街拆除,建成百年一遇的标准塘,老街从此彻底退出了人们的视野。
老街的逝去曾让我莫名的失落与惆怅,但人类文明的进程又何尝不是在一代又一代先辈们的创造与再创造的脚步声中滚滚向前的呢?那时候江潮很疾,时光很慢;如今生活亦像潮水般疾了,希望本次改造项目能让我们的生活再次慢下来。
一张藤椅,一杯茶,面对一江春水,足矣……(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