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21日 星期一       旧版入口 |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当前版: 03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如何实现高质量经济发展 萧报圆桌汇有话说

王云平 区经信局党委委员、总工程师
傅晓军 开发区创新创业局副局长、杭州湾信息港党委书记
邓军 西电杭州研究院党委书记
单际华 杭萧钢构股份有限公司总裁

  区委经济工作务虚会提出,要聚集“新模式”“新动能”“新业态”,持续探索“新型工业化”的萧山路径。本期萧报圆桌汇邀请区经信局党委委员、总工程师王云平,开发区创新创业局副局长、杭州湾信息港党委书记傅晓军,西电杭州研究院党委书记邓军,杭萧钢构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单际华,围绕数字经济和先进制造业双轮驱动,看萧山如何实现高质量经济发展。

  ■文/本报记者

  记者:当前,萧山经济正处于转型过程中。请结合自身工作,谈谈线上工作情况。

  王云平:今年以来,面对经济下行巨大压力,区经信局坚决贯彻落实区委区政府决策部署,坚定信心、承压奋进,扎实推进“稳企业强主体”和“畅循环稳工业”攻坚行动,强化逆周期调度,稳住了经济基本盘。尤其是以数字经济为代表的新动能加速彰显,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从2021年7.5%提高到2022年3季度11.7%,同期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从23.6%上升至27.96%,“中国视谷”新闻发布会在世界互联网大会召开期间举办,有望成为经济地理新地标和城市产业新名片。

  傅晓军:今年以来,信息港小镇围绕萧山区产业链共建作战方案,以高可靠性芯片产业链、AI医疗产业链为抓手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并积极发力数字经济产业,不断夯实产业链发展基石,建设“总部型龙头项目+成长型明星企业+初创型优质企业”的金字塔型项目梯队,目前已集聚了6家主板上市企业、4家独角兽企业、23家准独角兽企业、101家估值超亿元企业、113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超3万名创新创业者。今年,信息港成功获评全国和谐劳动关系创建示范工业园区、2022“科创中国”浙江省级创新基地,均为全市唯一,国家级荣誉突破7项。

  为了积极发挥省级特色小镇的创新辐射力,我们还深化探索了“一镇多园”的创新辐射模式,规划布局了一至十期超300万平方米的产业载体和总部大楼,仅今年便新增六期杭州湾数字健康创新谷北区块、九期杭州市集成电路产业园两大载体,新竣工投用国辰机器人等6个总部经济项目。我们还积极开展省级风貌样板区信息港湾·数字创新谷建设行动,着力打造“产城人文”深度融合的示范样板。

  邓军:作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与萧山区政府携手共建的产教融合创新综合体,西电杭州研究院自2021年9月落地萧山以来,一是以人才助力萧山产业发展。一方面积极开展与区域产业发展相结合的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积极探索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新模式,目前研究院已有在院学生1200余人。另一方面积极开展高层次人才引进,打造人才高地。2022年获批院士工作站,2021年获批省级博士后工作站,已录用全职博士后46人。现已有专任教师171人。二是以创新赋能萧山产业发展。2021年获批了省级新型研发机构;2022年获批杭州市工程研究中心、杭州市企业创新联合体,获批亚运会智能应用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杭州市重点科技研发计划项目1项;已与长三角地区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20家,签约各类型技术服务合同164项,合同金额1.5亿元,产教融合创新引领初见成效。

  单际华:杭萧钢构自1985年发展至今,已成长为一家集绿色建筑上下游产业链为一体的多元化企业集团,形成了以萧山为总部、以全国为支点的“葡萄树式”组织架构。近年来,杭萧在推动主营业务快速发展的同时,通过新增投资、资本运作等多渠道多方式调结构、促转型、求发展。2018年,杭萧积极探索“互联网+绿色建筑”发展模式,在萧山投资设立国内首个绿色建筑产业互联网平台万郡绿建;2020年,杭萧通过打造以数据为引擎的“绿色未来工厂”,加快推进“智能制造”步伐,赋能企业转型升级,公司上榜杭州市首批“未来工厂”培育企业名单,成为“聚能工厂”类别仅有的5家企业之一,入选浙江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创建名单,评为萧山区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项目;2021年,杭萧以战略投资方式为萧山引入行业领先的合特光电,布局光伏建筑一体化,加速推动科技成果快速落地,全方位打开市场。

  记者:您觉得萧山“新型工业化”路径应该是什么样?

  王云平:萧山“新型工业化”路径一定要紧紧围绕“产城人文”深度融合。跳出经信职能工作来看,具体要实施十大攻坚行动:实施工业增加值提升工程,既抓总部经济回归等存量挖潜,更紧盯招商项目、在建投产项目增量拓新;实施产业数字化推进工程,推进九大细分行业中小企业数字化改造全覆盖,持续推进“产业大脑+未来工厂”建设;实施腾笼换鸟推进工程,以连片空间腾挪盘活、低效企业整治提升、挪作他用处置等工作为抓手,为优质项目落地腾出空间;实施园区提升发展工程,出台新一轮园区分类发展政策,推动镇街工业园向新型“产业社区”转型;实施链式生态建设工程,全面推进产业链链长制工作,做优做强两大千亿级产业集群,持续壮大三大新兴产业集群,探索培育若干未来产业集群;实施专精特新培育工程,推动创新资源向专精特新企业集聚,力争专精特新企业数量三年翻两番;实施技术创新赋能工程,加强产学研合作,加快创建更多的省级制造业创新技术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工业设计中心等产业科创载体;实施企业上市培育工程,全力解决上市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难题,加快推动总部企业向总部经济形态转变;实施招大引强工程,发挥链主型企业产业链优势,吸引国内外巨头企业在萧设立区域性总部或功能性机构,提升产业辨识度;实施孵化培育工程,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创业生态体系。

  傅晓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在我看来,探索“新型工业化”的萧山路径,需要在产业业态、城市形态、人才生态“三态”上下功夫。

  产业业态是“根”,一方面要坚持链式发展模式,依托产业链“建链、强链、补链、延链”工作增强产业链生长韧性,另一方面,超前谋划各大区块联动、布局产业发展空间,推进科技总部、平台经济、新经济产业集聚发展,打造多点布局、脉络清晰的“新型工业化”产业生态体系。

  城市形态是“骨”,要将杭州“心相融·达未来”亚运风貌样板区、“信息港湾·数字创新谷”等试点建设经验推广全区,实现城市风貌与产业业态有机融合,打造有产、有城、有人、有文的“产城人文”深度融合示范区。

  人才生态是“魂”,要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模式,进一步健全科技型企业梯队培育机制,优化不同类型人才创先争优政策,将创新服务渗透到创业指导、政策扶持、产学研合作、人才孵化等企业、人才生长的全生命周期。

  邓军:探索“新型工业化”的萧山路径,我理解的关键词在“新”。区委经济工作务虚会指出,聚焦“新动能”,就是由要素驱动、规模扩张转向创新驱动、集约增长;聚焦“新业态”,就是推动工业领域“单打独斗”转向产业链、创新链、服务链等“多链融合”。这样看来,西电与萧山牵手共建杭州研究院,就是萧山区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业态的一个缩影。萧山有亚运盛会的主场优势、重大战略的先发优势、民营经济的本底优势和“奔竞不息  勇立潮头”萧山精神的内生优势,特别是萧山对人才的“求贤若渴”,除了西电外,还有北大信息技术高等研究院,浙大杭州国际科创中心、湘湖实验室等,人才是第一资源,在探索“新型工业化”的萧山路径上,相信这将是最大的底气。我们对萧山的发展满怀信心!

  单际华:萧山作为省内的工业强区,具有制造业的本底优势,在走好“新型工业化”道路上也应独具萧山辨识度。“新”在创新驱动,要强化企业创新主体意识,加大研发投入,积极拥抱“数字”蝶变,加速企业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转型升级;“新”在绿色发展,加速推进绿色产业化、产业绿色化,鼓励、支持建筑钢结构等绿色低碳产业高质量发展,培育和激发绿色发展新动能;“新”在聚能融合,以“互联网+”赋能实体经济,充分发挥工业互联网深度链接生产全要素、全产业链的实际效用。作为萧山传统和支柱产业的建筑业,对于萧山“新型工业化”发展尤为重要,推进以装配式建筑为代表的新型建筑工业化,将成为实现萧山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趋势与选择。

  记者:对标“新型工业化”萧山路径相关要求,请您谈谈线上今后工作计划。

  王云平:始终把实体经济作为着力点,抓好实体经济融合发展。

  一是按照省“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和杭州市五大产业生态圈打造工作要求,全力打造以纤维新材料和智能汽车两大优势产业为主导,以智能物联、生命健康和高端装备等新兴产业为特色,以绿色能源、绿色建筑、未来网络、元宇宙等未来产业为补充的“2+3+X”先进制造业集群体系;二是坚定不移推动腾笼换鸟,在桥南、临空、瓜沥、临浦四大连片改造试点区域加快腾出连片区域,为优质项目落地腾出空间;三是加快细分行业数字化改造扩面,按照“看样学样、形成示范”的原则,通过分行业推进、轻量级改造、工程化实施、平台化支撑等方式支持企业数字化改造;四是加快出台《杭州市萧山区“专精特新”企业梯度培育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推动专精特新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数量跃升,五企梯队发展壮大。

  傅晓军:引凤还需筑好巢,企业的引进、项目的孵化离不开优质产业园区的承载。作为全区首个省级特色小镇,信息港小镇将积极探索2.0发展模式,助力萧山区实现高质量发展。

  一要坚持链式招商质效并进。围绕AI医疗和高可靠性芯片产业链攻坚作战方案,深化龙头企业牵引效应,持续巩固信息港在数字经济、生命健康、集成电路、新消费领域优势;做好招大引强工作,紧盯链主型、节点型企业,科学规划布局产业链上下游,招引掌握核心技术、具有较强研发能力、有人才优势的高成长性企业落地,加速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集聚。

  二是深化“平台+总部”建设模式,不断优化小镇产业载体、总部大楼的规划建设。既要保障信息港六期北、九期等新建载体的招商运营工作,加快推进七期的建成投用,又要持续紧盯王力、康基、乐泽等新拿地总部的建设推进,全力保障在建总部以及符合拿地条件总部的推进工作,加快打造市北总部集群。

  三是壮大科技企业群体规模,以创新驱动思维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精准开展助企纾困。要大力培育一批独角兽、专精特新、单项冠军、行业隐形冠军等优质潜力项目,吸引更多高精尖人才集聚。深化数字化改革,扩大场景应用范围,不断提升服务效能。持续做好特色产业型城市风貌样板区建设工作,加速“产城人文”深度融合。

  邓军:对标新型工业化萧山路径相关要求,我们认真梳理了萧山产业布局,确立了工业互联网、汽车电子、集成电路、智慧医疗和先进信息系统等五大创新方向,后续我们将积极围绕萧山“三柱十四链”和“中国视谷”建设,发挥自身学科优势,积极引入学校创新资源与萧山产业对接,搭建好本体科研成果与产业结合的桥梁,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深度融合,赋能萧山高质量发展。一是积极搭建高能级创新平台。我们将发挥学校在工业软件方向的优势,建设“工业软件研究院”,争取国家级平台落地。围绕“中国视谷”,建设先进视觉创新平台,争取省级创新平台落地。目前还在争取汽车电子方向杭州市概念验证中心。二是积极推动产业数字化发展。围绕萧山区传统制造型企业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升级需求,目前已与长龙航空、杰牌传动等企业开展合作对接,我们希望通过与行业龙头合作,打造产业数字化平台,引领行业发展。三是积极推动数字产业化。积极探索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新模式、新机制,利用好“西电数智产业园”和研究院正式园区的产业空间,努力形成以工业软件、工业互联网为核心的数字产业和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汽车电子主导的产业集群。

  单际华:如今,萧山区从“规模扩张”转向“质效提升”的新型工业化路径日渐清晰。作为萧山建筑领域的民营企业,杭萧将继续坚守主业,做强总部经济,在做优做精钢结构制造的基础上,不断提升企业建筑市场开拓能力;坚持创新发展,加大企业研发投入,积极引育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加速产能集聚,持续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坚持绿色发展,大力建设并推广绿色钢结构建筑,积极探索钢结构和光伏结合的各种可能性,进一步彰显“双碳”背景下钢结构产业的发展优势;坚持转型升级,深化数字赋能,充分发挥杭萧“聚能工厂”优势,推动实现域内钢结构分布式共享化制造;坚持安全发展,强化工程质量责任和风险防控标准化建设,提升质量安全管理智慧化、信息化、标准化水平,以企业高质量发展新成效再塑萧山制造新优势,争创工业新萧山。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第01版:时政新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专题
   第04版:综合
   第05版:天下
   第06版:生活
   第07版:公益
   第08版:教育
   第T01版:专版
   第T02版:专版
   第T04版:专版
如何实现高质量经济发展 萧报圆桌汇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