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沅哲 凌亚红
从古代丝绸之路、茶马古道到今天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茶一直作为对外交流的媒介,扮演着重要角色。茶与瓷,不仅是古代丝绸之路上贸易繁荣的标志,更是各国共结和平、友谊、合作的纽带。在当下,“茶叙外交”更是成为中国在外交场合的一项重要待客礼节。
2016年G20杭州峰会期间,一张名为“西湖茶叙”的照片在各大主流媒体轮番刊登。值得注意的是,茶叙中所用的盖碗正是出自印庐。作为印庐文化创始人、G20杭州峰会国宴专家委员会中唯一一位陶瓷专家,徐尧林用独具巧思的匠器向世人展示了大国外交风采和中华茶文化的魅力。
“西湖茶叙”显大国风范
“听雨胜观雨,观雨须高楼。不如空斋夜,听雨诗思幽。”诗人方回曾在诗词中表达了听雨之美,相比“看”,“听”多了一份心境,也多了一份意境。“听”,似乎也更能够跨越时间的距离、空间的距离。
在国际舞台的聚光灯下,徐尧林决定用“声音”向世界传递具有东方神韵之美的杭州。于是,他设计了《杭州的声音》《和之颂》两场国宴餐具系列作品。
杭州的声音,有很多种。烟火杭州,以声传情;自然杭州,万物声启;人文杭州,清音灵韵。于徐尧林而言,“杭州的声音”是浅吟低语的,是桂花的开落、龙井的茶歌、湖上的桨声、运河的软语、南屏的钟鼓、钱塘的潮涌……这种声音是富有内涵的。的确,在大国交往中,确实是需要有一种声音的传递,用心去倾听彼此,以此增进了解,并进一步展开交流合作。
徐尧林清楚地知道G20杭州峰会国宴的重大意义,他选择用青白釉色来呈现两个系列作品。他说,“青白釉瓷,又称‘隐青’,胎质轻薄,具有洁白、细腻、雅致的色泽,这样的釉色在千年前就影响了西方世界。”在文化形态上,每件单体都呈现出以“圆”为基的形,将双边会谈中“和”的意蕴传递给外交茶叙中的使用者。在纹饰上,作品“杭州的声音”用了云纹和海水纹,传达出在浩渺云海间,中国早已跨越海洋与世界交往的精神风采。
在“西湖茶叙”中,两位领导人所用的盖碗,诠释的正是“云海间走向世界”的精神内涵。盖碗通常被称为“三才碗”,即“盖为天、托为地、碗为人”,而当两位领导人拿起茶器时,便实现了“天地人和、文化大同”的圆融之境。
做有温度的中国瓷器
生长于运河畔的徐尧林,言行中透露着江南人的温润、儒雅,他爱茶、爱陶瓷、爱印石、爱书画、爱宣纸,对文化艺术有着执着的追求。大抵是艺术的相通,他对艺术的理解总能让其作品显现出独特的艺术境界。同时,他的陶瓷也传递出一个理念:尚手工、重原创。
算下来,他潜心从事陶瓷艺术创作已有15个年头。景德镇千年窑火不熄,也就是在这里,他燃起了“十方印证·香炉”的雄心,他要做三百件形式各样的香炉。
自古以来,香炉皆为玉造、铜造,由于香炉焚香须经温度的考验,历来鲜有陶瓷香炉的出现。可徐尧林就是带着一种匠心苛求,变“不可能”为“能”,将文人对世界的感知,传递到一件件作品中来,在日用器与观赏器中寻求统一,在对瓷器的敬畏中专注原创。
徐尧林说,“宋代时期我国制瓷业达到高峰,陶瓷贸易兴旺发达,远销海外,而在考古中不少海域发现当时外销瓷器的沉船。可见,古代陶瓷贸易扬帆远洋是冒着生命风险的,船员全部的身家性命都在一艘船上,瓷器是值得敬畏的。”
谈及当代瓷器的差异化,徐尧林认为,“现在西方的模具化成型、贴花、喷花等只是工业化标准,与中国传统手工制作相比,缺少瓷质莹润、声音如磬的质感和美感,这正是西方人模仿中国瓷器千百年来未能成功的技术核心。”
目前,印庐的茶器、花器、餐器已申请30项专利,香炉已申请300项专利。徐尧林说,“我一开始就本着原创的初心在做瓷器,一定要做出具有东方特色、中国人文气息的手工瓷器,让世界看到中国瓷器的创造力。同样的,也只有这样的茶器,捧在手中是舒适的,是可以与人对话的。”
茶叙带动茶产业
近年来,诸如G20杭州峰会,以及之后的中越茶叙、金砖国家厦门会晤、中英钓鱼台国宾馆茶叙、中朝茶叙、中印武汉东湖茶叙等的“茶叙外交”渐成中国外交礼仪的“新常态”。茶,不仅仅是中国人的待客之道,更是“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的中国表达。
茶起源于中国,盛行于世界。2019年,在以中国为主的多国爱茶人的倡导下,联合国宣布设立了“国际茶日”,以此肯定了茶叶对经济、社会和文化的价值。
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中国茶产业也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代”。2020年,中国茶业在世界上的地位达到了四个“世界第一”,世界茶叶产量626.9万吨,中国茶叶产量298.6万吨,位居世界第一;世界茶叶总面积509.8万公顷,中国茶叶总面积316.5万公顷,位居世界第一;中国茶消费总量245万吨、茶叶出口金额20.38亿美元,均位居世界第一。
除此之外,中国茶叶年人均消费量已从2016年的1391克跃升到2020年的1635克。可见,人们对茶叶的需求越来越旺盛,茶文化正助推茶产业的发展壮大。
盛世茶兴,茶运连着国运。国际舞台上频频出现的“茶叙外交”,承载着国家领导人对中国茶产业的高度重视和殷切希望。无论是乡村振兴道路上的一枚“金叶子”,还是承载着悠久历史文化底蕴的“东方树叶”,中国茶都在不断彰显着蓬勃的生命力。
正所谓“水为茶之母,器为茶之父”。茶因水而生,茶水因器的承载而润泽,陶瓷茶器凝聚着人类的智慧和审美,器之精神、茶之文化、水之灵秀共同诠释了中国的“和合文化”。或许,徐尧林想让世界听见的声音,也正是这曲由各国共同合奏的美妙之音——“和之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