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5月13日 星期六       旧版入口 |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当前版: 03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猪头肉的念想

百姓茶坊

  ■孙达

  在我们村的年味中,猪头肉当仁不让。

  腊月过半,猪头就陆续现身各家各户的院子里、阳台上,新鲜的、腌制的,各随心意。到了请所谓的年菩萨那一天,猪头稳占C位。

  猪头用于祭祀最早源于商代。古人认为“六畜猪为首”,用猪头来祭祀,是一种敬重;且猪面部皱纹呈“寿”字,是吉祥的象征。清吴谷人《新年杂咏》中写到“杭俗,岁终礼神尚猪首,至年外犹足充馔。定买猪头在冬至前,选皱纹如‘寿’字者,谓之‘寿头猪头’。”唐代时,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提到猪头肉的功效:“补虚乏气力,去惊痫、寒热、五癃”,猪头肉由此登上豪门贵府的大雅之堂。上到阳春白雪,下至下里巴人的猪头肉经过祭神、祭祖,最后都祭了人的五脏庙,“心到神知,上供人吃”。

  猪头肉的美味和烧法息息相关。苏轼在《煮猪头颂》提到“解煮”,即用硬柴小火。袁枚在《随园食单》中记载了“烧猪头二法”,其中一法就是“扒烧整猪头”。《调鼎集》记载了关于猪头肉至少14种的做法,包括:煨猪头、蒸猪头、锅烧猪头、醉猪头、烂猪头、猪头糜等。猪头肉的滋味终于在十八般烹饪技法的烘托下达到了巅峰:川菜中有豆渣猪头,晋菜中有猪头肉糕、白猪头肉,赣菜中有炒双层肉,滇黔菜系中有五彩猪头肉,西北民族风味菜肴中有柳蒸猪头,东北的松辽菜系中则有扒猪脸……

  我们村自然没有这么多讲究。请年菩萨的日子,家家把猪头去毛洗净后放入大铁锅,清一色地烀上一下午。从二十二开始到二十八九,大铁镬子盖缝隙里的香味弥漫在璇山下的上空,经久不散,肉香持续不断刺激着蠢蠢欲动的味蕾。

  父亲分解猪头不亚于庖丁解牛。烂熟的猪头直接上手,两手各掰住张开的猪嘴,力道下沉,稍一用力,猪头就豁然一分为二。沿着牙齿取出四根大骨头,两个孙子各一根,两个儿媳妇各一根。

  父亲把拱嘴、耳朵、脸子捡一些切成薄片,装了三大盘,这才脱了手套洗净了手,招呼我们围着圆桌坐了。喝一口小酒,夹一块猪头肉,父亲眯着眼睛品尝美味的样子,常常比盘中的猪肉头更令人享受。

  猪头肉对于父亲有着非凡的意义。父亲小时候,请年菩萨的猪头肉绝不能像现在这样想吃尽吃,只能略微尝点鲜,大部分得分门别类地放置:正月里招待客人的单独装盘,剩下的腌咸入坛。猪头肉的汤底静置一夜,猪油刮进油桶,汤冻用来盖浇米饭。

  那时候的日子是清苦而艰难的,不论男女都得靠力气吃饭。父亲用双轮车拉泥沙,来回十多里地,几趟跑下来,麻绳勒得皮开肉绽,整个人像被抽去筋骨一般。这时候,一碗切了几片猪头肉的面就特别补身子,趁热一口气吃完,浑身上下就有了力气,可以一直干到月亮升起。

  “有一次,我帮着你们二爷爷造房子,好不容易垒到二楼平台,当晚却下起了暴雨,新筑的泥沙墙容易坍塌,我们两个人在风雨中扯开了雨布,保护刚刚造好的一层楼,自己被雨浇得从里到外湿得透心凉。天亮后,雨停了,二奶奶给我们整了一个猪头肉火锅,我们哥俩围着煤球炉子上,就着自己酿的白酒,大口大口吃猪头肉,那是吃得最畅快的一次了。”

  从父亲意犹未尽的脸上,我看到了那个时代的人从食物中获取的力量:人的愿望大多是从胃开始的,这些最实际的东西,往往能带给我们庸俗的力量,照亮最简单的梦想。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湘湖诗会~~~
~~~
湘湖诗会~~~
~~~百姓茶坊
湘湖新苗~~~
~~~风景独好
~~~温馨一刻
   第01版:时政新闻
   第02版:天下
   第03版:梦笔桥
   第04版:文化 悦读
义桥行四首
唤醒食材里的小精灵
义桥行四首
猪头肉的念想
雨中修伞
在大庙“听”演讲
夏日出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