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评论员 张旭
据央视近日报道,在位于河南卫辉市辖区内的赵长城遗址唐庄2段,由于采矿企业挖矿采砂,这段距今已有2300多年历史的古赵长城竟被“拦腰截断”,受到了永久性的损毁。事实上,这已不是当地第一次“自毁长城”。2018年4月,周边的辉县市古赵长城遭破坏案被曝光。
文物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放眼世界各地,文物都是重要的文化遗产,承载着本区域的灿烂文明,是不可再生的珍贵遗产。从秦兵马俑的恢弘气势中,可以窥见秦始皇“一扫六合”的统一密码;从《清明上河图》的生活图景中,可以领略北宋都城汴京的富庶繁荣……历史的呈现、古人的智慧,都离不开文物这一载体。
古赵长城或许不曾“想”到,历经两千余年的岁月洗礼屹立不倒,却倒在了当下经济发展的利益潮中。文物一旦损坏,均是不可估量的损失。这样的案例比比皆是。2001年,位于阿富汗境内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巴米扬大佛,不幸被损毁。空荡荡的洞窟,成为全世界人民,特别是研究学者心里之痛。关于它的重建,也成为了“空中楼阁”。再比如,1956年开始挖掘的明神宗朱翊钧定陵地宫,一些文物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这也促成了国家对于帝王陵挖掘的禁令。
保护文物就是保护国家与民族的历史,守护中华民族的根与魂。保护好、利用好文物资源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
正如需要坚持系统观念,统筹文物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也是地方政府科学政绩观的体现。在推进发展的同时,文物保护这根弦始终松不得,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系统保护力度,并严肃查处破坏文物行为,切实把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遗产精心守护好,让历史文脉更好地传承下去。与此同时,政府也要充实保护力量,让懂文物、爱文物,懂专业、有情怀的人参与其中,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
更为重要的是,需要通过广泛宣传,在全社会形成守护文化瑰宝、守望中华文明的良好局面和浓厚氛围。人人都是文物保护的监督者和践行者,让保护和传承历史的理念深入人心,开启文物保护监督的“全民时代”,才能有效遏制肆意破坏文物的乱象。
此外,从去年11月起开启的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将再次全面摸底各级各类不可移动文物信息数据,让每处文保单位都有保护范围、保护标志、记录档案、保管机构,为精细化、科学化制定文物保护利用政策制度,推动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奠定扎实基础。
从长远考虑,保护文物是基础。保护好文物是“1”,让文物“活”起来、让历史“说话”,便是后面的无限“0”。简言之,以做好文物保护工作为基础,挖掘文物价值,让文物“讲”好中国故事。
古长城不能说话,需要我们发声。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要久久为功、善作善成。我们需要守住文物保护的红线、底线和生命线,不能再让这样宝贵的文化遗产无声地消逝,让子孙后代失去承载历史记忆的载体。
古长城的“哭泣”,希望是我们在文物保护领域留的最后一滴“眼泪”,切不可让“自毁长城”的行为再次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