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1月09日 星期二       旧版入口 |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当前版: 0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年销售额破百万元 这样的工坊做到了真“共富”

  ■本报评论员  靳林杰

  如何让乡土味十足的本地农产品找到变现渠道?最近,河上镇东山村的“巾帼共富工坊”交出漂亮答卷。创立三年多来,该工坊已经做到了年销售额破百万元,村民们的腰包也跟着鼓了起来。

  前些日子,工坊内相当忙碌,村民们忙着打包笋干菜,符合当下主流审美的包装让人眼前一亮。这还是我们记忆中的笋干菜?

  在不少人的认知里,笋干菜不过是老底子萧山人自家晾晒然后囤着吃的本地“土货”,而如今还坚持晾晒的萧山人也越来越少。这样的“土货”能找到销路,还能成一定气候,显然需要谋一条新路子。于是,挂上了“河上东山”的品牌,“披上”了精美的外包装,笋干菜找到了更广阔的市场,也有了更昂贵的身价。

  拓销路,涨销量,靠的是什么?

  首先,工坊有了优秀的领路人。这间工坊是由村民许红梅在2019年创立的,她是个“老创业人”了,此前她已有20年传统商超的运营经验,深知销售的秘诀。而东山村是她的家乡,感情深厚,这样的情结可以支撑她更好地为村里经济发展着想。于是,当她在工坊创业初期遇到农产品参差不齐、价格上不去等问题的时候,她能果断作出选择,规范代加工、统一包装,每一项决策都在点子上。

  其次,我们本地农产品的品质靠得住。经营的根本还是要注重产品的品质,村里的农产品底子不差,而通过盘活此前因业务下滑而面临倒闭的农产品工厂,让农产品有了规范代加工的场所,品质也能更稳定。除了笋干菜,越来越多的农产品都可以走这样的生产路子,如今在售的农产品已有10余种,我们也有理由相信,未来会有更多品种的农产品找到适合自己的赛道,拥有广阔的销售市场。

  所以,我们可以思考,“东山模式”是否可以复制到更多乡村?到底什么样的“共富工坊”才担得起“共富”这个名头?是否可以有更多的能人回归乡村?

  显然,“共富工坊”不应该只是个名头,应该成为真正能让老百姓富起来的“造富工坊”。要知道,建一个“共富工坊”很容易,但真正能够成为配得上“共富”的工坊少之又少。我们要做的,就是实实在在创业,让优质人才回归乡村,这样的人才需要具备善于发现商机、懂经营等特质或潜质,能够将乡村共富的亮点进行发掘,让更多老百姓尝到农产品致富的甜头。

  事实上,农产品的价值是可以被放大的,而老百姓创业的积极性也是可以被激发的。

  以东山村这间“共富工坊”来看,乡村的力量绝不可忽视,小小天地有无限可能。这种潜能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创收,这百万元的销售额,让谁看了不眼红?而过去,这或许是个天文数字,让不少农村老百姓只能望而却步。

  当下这个时代,只要敢想敢拼,一切皆可能。就像“东山模式”带头人许红梅,她就是抓住了当下抖音、淘宝等直播平台,又主动和供销社、酒店等积极合作,才让东山村的农产品找到了另一片天地。

  “东山模式”是可以复制的,也是可以进一步创新升级的,所以我们有理由期待未来萧山乡村更多的“奔富”模样。要问下一个东山在哪里?我们拭目以待。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时政新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综合
   第04版:时评
   第05版:天下
   第06版:新媒+
   第07版:公益
   第08版:文化 悦读
让沉浸式体验再为乡村旅游添一把火
不是1元付不起 而是盒马吃相太难看
朋友圈卖烟花爆竹 涉嫌非法经营
文物保护 经不起“自毁长城”
年销售额破百万元 这样的工坊做到了真“共富”
年轻人攒奶茶袋 攒的是节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