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2月06日 星期二       旧版入口 |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当前版: 0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酱鸭村”出名 匠心传承是关键

  ■本报评论员  靳林杰

  临近过年,萧山新塘街道的紫霞村出名了。一栋村民小楼的顶层,酱鸭挂得满满当当,有的人眼热这种过年的“氛围感”,也有人嘴馋一口好味道的酱鸭,就这样赶在年前成功“出圈”,不少人直接把紫霞村和“酱鸭村”画了等号。

  小小酱鸭,如何让一座村子名声远扬?靠的还是最本真的东西,那就是口味。

  制作酱鸭的是村民周金梅,因为姓周,名气大了,酱鸭被冠名“周氏酱鸭”。她的酱鸭从选鸭开始就有讲究,选的都是野鸭中的“老鸭”。在腌制鸭子的酱料上,她也有自己的“独家配方”,只用绍兴安昌的母子酱油,只用古法黄冰糖提鲜,浸泡鸭子的酱油泡完一缸就得换新,随便列举几个“注意事项”,都体现了“匠心”和“讲究”。

  所以,周金梅的酱鸭能出名,还是有迹可循的,正所谓“所有的努力都不会白费”,这不是一句简单的心灵鸡汤,而是生活的真道理。

  而周金梅与酱鸭的缘分,也是从传承开始的。最初,她不过是传承老一辈儿的手艺,有时候受乡亲朋友委托帮忙做做,但十多年过去,因为味道好,她的酱鸭自然名声在外,也渐渐地从“小圈子分享”变成了一门真正的生意。如今,她的“周氏酱鸭”作坊实力不容小觑,年销售量破万只,还带动了村里十几户农户一起加入。

  所以你看,小小酱鸭的力量是蓬勃无限的,它可以让一个人出名,也可以带动一座村子致富。“酱鸭村”这个别称里,蕴含的是紫霞村实现共富的生意经。

  随着“周氏酱鸭”的名气越来越大,周金梅也收到了“令人心动的offer”,有的厂商愿意花60万元买配方,有的愿意出月薪5万聘请她,但她都谢绝了,她的理由很简单,要把最纯粹的味道留在紫霞村,留在萧山。也正是因为她愿意留在村里,才能带动村里更多农户从过年自家酱鸭吃吃到发展成一种商品,把更多商机留在村里,让未来充满更多可能。

  在萧山本地以及杭州其他城区、绍兴等地,在春节这段时间来点酱货,是传统血脉自带的“小欢喜”,所以,这样的传统值得去探索去发掘。从一个人制作酱鸭,到一群人一起制作酱鸭;从一个人完成选鸭清洗酱鸭晾晒等所有步骤,到一群人分工合作效率更高;从一个人考虑如何卖出去,到一群人一同找寻致富路,紫霞村的“酱鸭经”令人期待,它蕴含着把传承发扬的美妙,也包含着村民互助的美好。

  如今,优秀的产品并不缺市场,而市场也非常需要周金梅这样的匠心手艺人,为我们带来最本真的味道。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周氏酱鸭”的走红绝非一时一地,而是可以找寻到正确的路子,成为现象级的产品,一直火下去。借着网络的东风,酱鸭一路飘香,或许能够飘到更远的地方,令更多人品尝到这酱鸭的美好滋味。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时政新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综合
   第04版:时评
   第05版:专题
   第06版:天下
   第07版:新媒+
   第08版:文化 悦读
“酱鸭村”出名 匠心传承是关键
文旅土味喊麦 不能复制粘贴
专坑老人
多一份无关输赢的热爱 生活会更精彩
“无纸笔考试”就是这么欢乐
振兴中国足球,从补课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