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王俞楠
最近,杭州一小学期末考做酱鸭冲上了热搜。
在做酱鸭前,学生们需要通过语文、数学、科学三关的无纸笔测评,如大声朗读《酱鸭宝典》,用字典查找自己不认识的字;通过正确计算才能从老师手里“买”到鸭子和调料;用自己科学的观察,看一看、闻一闻、尝一尝、触一触,了解酱油的特性……只有在测评流程中获取酱鸭方法,选购优质鸭子,研究酱鸭技术,通过考核后才能亲手酱鸭子。
这样的考试能收获关注,一方面是因为它打破了人们对考试严肃的“刻板印象”,另一方面是考试内容与学校的“江南习俗课程”紧密联系,让学生了解传统,颇接地气。
2021年,教育部出台《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考试管理的通知》,明确了小学一二年级不进行纸笔考试。因此,欢乐又接地气的“无纸笔”考试,在萧山学校也有不少。
如这学期末金山小学教育集团金惠校区,就以游园会的方式,设置说“浙”里方言、数“浙”里镇街、认“浙”里物产、承“浙”里文化、品“浙”里美食、赏“浙”里风光等六大场馆活动,分别对应语文、数学、科学、美术、英语、音乐等学科。孩子们手持游园活动卡,依次体验各项游戏,“考”得不亦乐乎。
南都小学则给一到六年级的学生安排了生活劳动的考试内容,剥毛豆、扫地、拖地、叠衣叠袜等等;湘湖小学把湘湖美景安排进了考试之中,以城山怀古、览亭眺远、光照晨曦、跨湖夜月、杨岐钟声、横塘棹歌、湖心云影、山脚窑烟湘湖八景为背景开展,诗文、算术、“武术”运动……“闯关”同时让学生们对家乡也有了更多的了解。
不难发现,这些活动背后,都有老师的“小心机”——学科联动、学以致用,每个环节中都或多或少包含了对课堂知识的了解。
“无纸笔考试”突破了纸笔考试无法对学生的口语表达、必备品格、关键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考查的局限,把新课程标准要求达成的目标,通过闯关游戏等丰富多彩的情境设置,让考试既充满轻松感和趣味性,又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性和发展性,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玩中考、考中玩,更加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尤其是对低年级学生来说,实景性的环节设置也锻炼了他们解决问题和表达的能力。
笔者认为,随着“双减”的落地,“无纸笔考试”正是契合“双减”的一种方式。学习是快乐的,评价是多元的。不是不考试,而是提倡更轻松的教育方式,让孩子在没有压力的环境下快乐地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