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李小玉
在最近各大省市的文旅比拼中,哈尔滨似乎略胜一筹。以短视频为阵地的各地文旅局账号,都加入了一场以吸引流量、宣传当地旅游文化的“争奇斗艳”之中,招数迭出,好不热闹。
在哈尔滨的土味喊麦神曲《我姓哈》作为一种独特的宣传方式流行之后,随之出现了河南的《我姓河》、山东的《我姓东》、四川的《我姓川》,这股喊麦热潮很快席卷了大江南北,那些没有及时跟上的省市还会被当地网友催促,赶紧推出自己的版本。
这种土味喊麦的形式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当下年轻人的审美需求。在当今社会,随着网络文化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追求新鲜、独特、有趣的内容。这类土味喊麦大多语言简练清晰、使用押韵,以独特的风格和形式,吸引了年轻人的关注和喜爱。对于年轻人来说,这种喊麦形式不仅具有很强的娱乐性,还能够传递出当地的特色和文化信息,从而增强年轻人对当地文化和旅游的认知与了解。
各地文旅局账号如此卖力宣传,自然是看到了流量背后的巨大收益。“网红新星”哈尔滨在三天元旦假期期间就收获了60亿元的旅游收入,去年淄博带动全民烧烤打卡狂潮,直接把淄博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城市推向了一线旅游城市的地位。
地名拟人化让哈尔滨成了所谓的恋爱脑暖男,人被特产化,便有了“小土豆”“小砂糖橘”“小菌子”等称呼,网络营销是剥夺地方文化底蕴以及个人主体性、加深刻板印象的罪魁祸首。哈尔滨的火爆,究其原因,冰雪、美食、人情、历史文化一个都不能少。东北烧烤、红肠、糖炒栗子,被做成果盘的冻梨等等,都是不能错过的美食。游客们在冰天雪地里品尝着最地道的东北美食,感受着哈尔滨人的热情和独特的冰城文化。中央大街、圣索菲亚大教堂、冰雪大世界等著名景点,更是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一探究竟。
千篇一律的喊麦过程中,城市宣传的出发点已经从对本土旅游资源的挖掘和展示走向了纯粹的吸睛和对游客的讨好,失去与本土特色的联系。这种土味风格的喊麦往往缺乏艺术性和美感,带来了表达贫瘠、审美降级、人际关系快餐化等诸多问题。没有突出城市特色,只有跟风的宣传喊麦,很难起到吸引众多游客的作用。只有如哈尔滨一般,拿出自己的特色,提供优质的服务,才会形成正反馈的良好效果。
流量经济本质上是一种魅力型经济,它建立在城市自生的独特吸引力之上,如果没能抓住这一点,就很容易陷入过度营销的空转之中。随着寒假及春节旅游旺季的到来,研学、度假、亲子游等纷纷开启,在旅游市场日趋红火的当下,各地更应该加强优质文旅产品的供给,开发更多品质旅游项目、特色旅游路线;提高城市的旅游承载能力、接待能力、服务水平。